不抚养方有权探望子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权探望子女,另一方有义务协助,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承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分或全部,费用和期限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也就是说,对方不配合探视权,可以起诉。但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能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权探望子女,另一方有义务协助。行使探视权的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母亲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暂停探望;暂停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一、女方可以自愿放弃探视权吗
女方可以自愿放弃探视权。男女离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消除。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探望权,另一方应给予协助。行使探望方式,时间可与当事人协商。如果有对孩子不利的情况,一方可以自愿停止探望。因此,女方可以自愿放弃探视权。法律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权探望子女,对方有义务协助。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二、探望一定要听孩子的吗
行使探视权最好尊重孩子的意愿。探视权的行使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为标准。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
探望女方有权拒绝男方的抚养权吗
51人看过
-
子女抚养、抚养费与探望权问答
226人看过
-
探望子女要不要给抚养费?
260人看过
-
怎样保障非抚养方对子女的探望权
281人看过
-
子女抚养费,抚养费和探望权怎么算
289人看过
-
探讨不抚养子女的一方是否有权探视未抚养的子女
293人看过
孩子抚养费的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 更多>
-
探望子女有探望权变更子女抚养费的规定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11享有探视权,变更抚养权的情况有: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只要具有上述任意一个条件,即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抚养权。 孩子的抚养费双方可以协商,协商不成,按以下规定处理:
-
不想探望子女抚养费有没有陕西在线咨询 2023-08-25即使不想探视也要给抚养费。探视是不直接抚养的一方的权利,想去探视就按照约定好的去,不想去也可以,但是给付抚养费是身为子女父母的义务,是必须要履行的,跟探视不探视没有关系。
-
儿子有探望权探望一方有扶养义务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18离婚后,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对于当事人有没有接送子女的权利需要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进行确定。如果当事人约定可以接送子女的,当事人可以根据约定进行接送子女。如果当事人约定不能接送子女的,当事人就不能擅自接送子女。具体情况,对当事人自行根据约定进行核实。另外,对于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
-
不抚养子女的父母可否享有探望权澳门在线咨询 2022-12-05对于探望的方式和时间,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当事人双方可以就探望权的行使尽量协商解决,探望权的行使应当以子女 利益为中心,要以不影响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受教育等为前提,而且要尽量照顾到双方的现实生活,不宜过多探望。 如果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明显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或8周岁以下的儿童明确表示不愿被另一方探望,可另行向法院起诉,由法院暂时中止另一方的探望权。除此之外,任何人不能剥夺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
-
为什么无抚养权一方对子女享有探望权?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0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是因为,夫妻离婚后,子女仍然是夫妻双方共同的子女,这种血亲关系,是不因夫妻关系的解除而消之。法律规定无抚养权一方享有对子女的探望权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有些人认为人民法院将子女判决与父或母一方共同生活以后,就与另一方毫无关系了,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法律的立法精神以及相关规定。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