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主观明知的认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6:21:25 235 人看过

毒品犯罪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故意犯罪,如何认定行为人对毒品在主观上“明知”,关系毒品犯罪的罪与非罪问题,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和需要准确把握的疑难问题。为了及时、有效惩治毒品犯罪,防止冤错案件的发生,下面结合审判实践对该问题予以初步探讨。

一、认定毒品犯罪主观明知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07年12月在《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毒品犯罪“明知”的认定问题。《意见》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认定“明知”有其理论基础。“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实施的行为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行为。认定“明知”,是从已经确定事实推断出另一事实或结论,实质上就是对某些不确定状态或无法用证据证明的事项,以逻辑推理和情理判断的方式作出判定。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和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的,而运动、变化过程中存有因果联系。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可以从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发现其内在的本质,从而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作为认识工具之一的逻辑推理,推出的结论通常是正确的。

二是公民有遵守法律的基本义务。法律具有可预测性,行为人在进行与自身相关行为时,有责任审查委托、雇佣其携带、运输或者交接的物品是否属违禁品,其实施行为是否合法,这是行为人实施与自身相关行为的法律义务。

三是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对“明知”问题已作过类似规定。如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5月印发执行的《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2002年7月印发执行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都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规定了可以认定为“明知”的情形。

四是有关国际公约对“明知”事项的规定,为认定毒品犯罪中的明知提供了法律依据。《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了各种毒品故意犯罪,第3款规定:“构成本条第1款所列罪行的知情、故意或目的等要素,可根据客观事实情况加以判断。”我国于1989年9月4日批准该公约,1990年11月11日在我国生效。此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本条第一款所指的明知、故意、目标、目的或约定可以从客观实际情况推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8条规定:“根据本公约确立的犯罪所需要具备的明知、故意或者目的等要素,可以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予以推定。”我国签署和批准了这两个公约,尽管它不完全是针对毒品犯罪,但它包括有组织从事毒品犯罪的集团,对其他毒品犯罪明知的认定同样有参照意义。

五是出于严惩毒品犯罪的迫切现实需要。毒品犯罪集团化、职业化趋向越来越突出,行为人具有逃避制裁的充分准备,特别是用箱包运输毒品的行为人,即使当场在其身边查获毒品,往往以“为他人携带和运输,并不知道有毒品”进行辩解。有的在被查获时承认明知是毒品,但到了起诉、审判阶段就翻供。如果仅以其本人是否承认明知为标准,就会造成“唯口供论”,难以认定毒品犯罪人的主观故意,导致判决结果可能显失公正,严重影响惩治和预防毒品犯罪。可以说,规定“明知”可以简化诉讼证明活动,是遏制毒品犯罪发展蔓延的严峻形势需要,是司法实践中及时、有效打击毒品犯罪的现实需要。

六是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关于毒品犯罪明知的规定值得借鉴。如英国《1994年贩毒罪法》第51条第6款规定,持有任何与毒品有关的财产,应当被推定为实施有关该财产的某一行为。马来西亚《1952年惩治毒品犯罪法》第37条规定:保管或控制任何含有毒品的物品的人,应当推定其对该毒品的性质具有明知;毒品隐藏在房屋、车辆内,应当推定房主、车主和当时负责车辆的人对所隐藏的毒品明知。香港《危险药物条例》第47条也有类似规定。该条规定:“(1)任何人经证明实质管有——(a)任何容载危险药物的物件;(b)任何容载危险药物的行李、公文包、盒子、箱子、碗柜、抽屉、保险箱、夹万(注:指保险柜)或其他类似的盛器的钥匙,则直至相反证明成立为止,须被推定为管有该药物。(2)任何人经证明或被推定管有危险药物,则直至相反证明成立为止,须被推定为已知悉该药物的性质。(3)本条规定的推定,不得证明被告人从未实质管有该危险药物而被推翻。”

二、毒品犯罪主观明知的具体认定

针对毒品犯罪隐蔽性强,特别是运输毒品犯罪主观明知较难查证的实际情况,《意见》在总结毒品案件侦查、起诉、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具有下列8种情形之一,并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可以认定其“应当知道”,但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1)执法人员在口岸、机场、车站、港口和其他检查站检查时,要求行为人申报为他人携带的箱包、物品和其他疑似毒品物,并告知其法律责任,而行为人未如实申报,在其所携带的物品内查获毒品的;(2)以伪报、藏匿、伪装等蒙蔽手段,逃避海关、边防等检查,在其携带、运输、邮寄的物品中查获毒品的;(3)执法人员检查时,有逃跑、丢弃携带物品或逃避、抗拒检查等行为,在其携带或丢弃物品中查获毒品的;(4)体内藏匿毒品的;(5)为获取不同寻常的高额或不等值的报酬而携带、运输毒品的;(6)采用高度隐蔽的方式携带、运输毒品的;(7)采用高度隐蔽的方式交接毒品,明显违背合法物品惯常交接方式的;(8)其他有证据足以证明行为人应当知道的。上述情形的前三种情形表现为执法人员检查时,从其所携带的物品内查获毒品,行为人有蒙蔽、逃避或者抗拒检查行为,并且对委托其携带物品人的姓名、住址等真实身份情况不能交代清楚。第4、6、7种情形表现为采取高度隐蔽的方式携带、交接毒品,明显违背合法物品惯常携带和交接方式。第5种情形表现为携带、运输物品的报酬明显不合市场交易常规,违背常理。第8种情形是兜底性规定,可以包括其他有证据足以证明应当知道的情形。例如,用特制设备运输毒品或者在运输工具的隐蔽部位藏匿毒品的;行程路线故意绕开检查站点的;以虚假地址和身份办理托运手续的;多次为同一毒品犯罪分子运输毒品的;曾因同一种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的;等等。至于明知的程度,有概括性认识即可,只需行为人明知犯罪对象是毒品,而无需完全清楚毒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含量、成分等物理、化学特征。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4日 22:5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毒品犯罪相关文章
  • 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明知”
    首先是通过现有证据来认定;其次是通过推定方式来认定。下面主要来谈谈司法实践中,在查明以下情形的情况下,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属于明知:第一,行为的时间。行为人初次见到、接触赃物的时间,如果是在深更半夜,或明知当地刚发生了重大盗窃、抢劫等犯罪案件,尽管行为人矢口否认不知是赃物,也可以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对物品的赃物性质是明知的。第二,行为的地点。如查明收购、转移、销售赃物的地点是在隐秘的地点、偏远地点、本案作案现场附近等,就可以认定为明知是赃物。第三,物品的价格。一般来说,本犯为使赃物尽快脱手,变成可流通的货币形式,其转手赃物的价格往往相对低于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如果行为人收受物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就可作为判断行为人明知赃物的一个因素。第四,物品的特征。本犯为避人耳目,往往将犯罪所得之物品拆整为零,或者物品被改头换面,或者将新物当旧物甚至废品处理,因而,销售的物品具有上述特征的,往往可以
    2023-03-23
    340人看过
  •  处理涉及主观不明知的犯罪
    本文介绍了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对于主观不明知的犯罪行为才能进行处罚。而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因此,在判断是否构成过失犯罪时,需要考虑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能力以及其是否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根据法律规定,对于主观不明知的犯罪行为,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处罚。如果行为属于过失犯罪,则不应进行处罚。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主 观 不 明 知 的 犯 罪 如 何 判 断主观不明知的犯罪如何判断,可以参考以下法律分析:在司法审判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行为本身的性质、行为的目的和动机、行为对社
    2023-09-04
    221人看过
  • 帮信罪主观明知认定条件有哪些
    一、帮信罪主观明知认定条件有哪些帮信罪也被称之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行,它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明知道别人正在利用信息网络从事犯罪行为的前提下,还继续向他们提供互联网的接入服务,服务器的托管,网络存储以及通讯传输等技术性的支持工作,或者是为他们的犯罪行为提供广告推广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关于如何判定犯罪者的主观明知与否,通常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犯罪者对相关业务所表现出的异常情况,例如异常的交易频率,交易金额,交易时间等等,是否有所了解或者说他应该对此有所了解;2.犯罪者是否因为高额的回报,异常的报酬等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参与其中;3.犯罪者是否有采取规避监管的措施,比如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使用匿名的工具等等;4.犯罪者对于对方身份的真实性或者犯罪倾向的明显程度是否有所认识;5.犯罪者是否曾经收到过公安机关或者其他具有执法权的机构的警告或者处罚记录。《中华人
    2024-07-16
    238人看过
  • 对主观不明知的犯罪如何处罚
    对主观不明知犯罪的处罚是法律有规定的才进行处罚,对主观不明知犯罪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2、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反对的。其中第一个特点“没有预见”是划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其他罪过形式的主要界限。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2、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也是根本反对的。二、过失犯罪是什么?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2023-03-07
    187人看过
  • 毒品犯罪中的推定“明知”-法律论文
    面对毒品犯罪主观明知认定的异常困难,目前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推定的方法。因为,毒品犯罪是一种没有直接被害人的犯罪,一般都是双方在秘密的状态下的私下交易,少有证人,司法机关很难收集到认定毒品犯罪关键、有效的证据。就笔者处理的毒品犯罪案件来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都不会作有罪供述,都极力狡辩,即使人赃俱获,也都辩称自己不知道所携带、持有的物品是毒品。因而,能否认定明知就成了处理毒品犯罪的一道藩篱,对于认定罪与非罪至关重要。在不能运用直接证据证明明知的情况下,运用推定的方法无疑是必要的选择。对于毒品犯罪中主观故意的认定,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推定来进行证明,即利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推知其是否具有主观故意。例如,甲通过乙向丙购买毒品,甲事先向丙的账户内打入购买毒品的定金2万元,丙把毒品交给乙让其将毒品交给甲,并让其在拿到10万元余款后交货,甲与乙接头后,毒品在乙的手提袋里,在乙跟随甲去其住处取钱的过程中
    2023-06-11
    353人看过
  • 毒品运输罪的主从犯如何认定
    主从犯的认定是从犯罪意图、具体行为分工、出资和实际分工、共犯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认定的。在毒品共同犯罪中主犯是指主要投资者、毒品所有主要作用的主要投资者、毒品所有者或者起意、策划、集合、组织、雇佣;从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受雇、指使实施毒品犯罪的,应当根据其在犯罪中的实际作用认定为主犯或者从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一、共同犯罪怎么量刑根据法律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可能全是主犯,也可能有主犯和从犯,主要根据他们在共同犯罪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作用分别处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
    2023-03-06
    235人看过
  • 应该如何认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主观明知?
    1、认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主观明知时,需要综合判断主观明知,重点审查行为人提供信用卡或转账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理由。行为人是否具有正当理由不能仅凭其供述和辩解,应结合行为人的认知能力、既往经历、交易对象、与被帮助对象的关系、提供帮助的时间和方式、获利情况等方面综合认定。以行为人提供信用卡等网络支付工具为例,从行为人认知程度、既往经历方面来看,如果行为人20多岁,正常上学毕业,对信用卡的常见用途充分了解。从行为方式方面来看,行为人专门办理手机卡,绑定并开通大额转账功能的信用卡,银行工作人员明确告知其信用卡不得出租、出让和买卖,行为人仍继续办理。从与使用信用卡人的关系方面来看,行为人与对方没有见过面,不熟悉,真实姓名、家庭住址一概不知,对使用信用卡干什么不关心。从个人获利情况方面来看,行为人之所以将自己的信用卡提供给他人,是他人承诺一次性或按月给其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使用费。如果符合以上情况
    2024-01-21
    66人看过
  • 毒品犯罪怎样视为明知
    法律综合知识
    一、对于毒品犯罪怎样视为明知以下情况被告人不能做出合理解说的,一般属于明知是毒品:1、以虚伪身份或许地址处理邮寄手续,在其邮寄的物品中抄获毒品的。2、体内或许贴身隐秘处躲藏毒品的。3、以伪报、躲藏、假装等蒙蔽手法,躲避海关、边防等查看,在其带着、运送、邮递的物品中抄获毒品的等。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五)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二、毒品犯罪管辖如何确定1、毒品犯罪案件的地域管辖
    2024-01-24
    141人看过
  • 开设赌场罪主观明知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一、开设赌场罪主观明知的认定标准有哪些对于涉嫌犯有开设赌场罪的被告人而言,主观明知的认定标准主要涵盖其对于从事开设赌场这一行为的违法性认知以及是否持有放任态度。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三条明确规定,行为人必须明知自身行为属于非法性质,然而却依然选择进行该类活动,方可被判定为触犯开设赌场罪名。换言之,如果行为人对开设赌场的行为本质并无清晰理解甚至对此行为的违法定性予以否定,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无法被判定为构成开设赌场罪。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会结合以下多个方面的因素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备主观明知:1.行为人是否曾经因为参与赌博而遭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责;2.行为人是否清楚知晓自己所开设的赌场并不具备合法经营资质;3.行为人是否采取了规避法律监管的手段;4.行为人是否通过赌博行为获取了经济利益;5.行为人是否明知赌场内部存在违法犯罪活动。若行为人无法证明自身在主观上确实不知晓开设赌场
    2024-07-17
    73人看过
  • 判断制毒物品犯罪罪犯是否明知所制物品为毒品
    结合司法解释,在判断被告人是否明知是毒品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证据来综合判断。具体可以参考下列几点:1,通过藏匿等其他隐蔽方式携带或运输制毒器具或制毒原料的;2,在警方检查时,抗拒检查或者弃货逃跑的;3,走私入境,逃避海关或边防检查站检查的;4,其他隐瞒逃避对管制药品和化学品监管的。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如何量刑?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的,一般应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的刑罚。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存在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本罪则对其判处罚金,并对其相关的直接责任人员以个人犯的规定处罚。《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对于走私或者非法买卖制毒物品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查获了易制毒化学品,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其他证据,经综合审查判断,可以认定其明知是制毒物品而走私或者非
    2023-07-16
    411人看过
  • 制毒物品犯罪中如何确定被告人明知是毒品
    对于如何认定被告人明知毒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二条对于走私或者非法买卖制毒物品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查获了易制毒化学品,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其他证据,经综合审查判断,可以认定其“明知“是制毒物品而走私或者非法买卖,但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1、改变产品形状、包装或者使用虚假标签、商标等产品标志的;2、以藏匿、夹带或者其他隐蔽方式运输、携带易制毒化学品逃避检查的;3、抗拒检查或者在检查时丢弃货物逃跑的;4、以伪报、藏匿、伪装等蒙蔽手段逃避海关、边防等检查的;5、选择不设海关或者边防检查站的路段绕行出入境的;6、以虚假身份、地址办理托运、邮寄手续的;7、以其他方法隐瞒真相,逃避对易制毒化学品依法监管的。关于制毒物品犯罪的认定是怎样的(一)《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
    2023-07-24
    224人看过
  • 帮信罪主观明知的推定怎么推定的
    一、帮信罪主观明知的推定怎么推定的在司法实践中,判定是否构成帮信罪的核心要素在于是否能充分证明被告人明确知晓并有意为之。然而,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可能无法找到直接的客观证据来明确证明被告人的主观感知。因此,需要根据诸多客观事实及其情节,推断出被告人在案发时的主观认知程度。以下列举了几种可能被认为足以推断被告人“明确知道”自己在从事帮信罪活动的情况:高压状态:当被告人涉及到跨地域乃至多人联合起来大量办理、购买及销售手机卡以及信用卡等所谓的“两卡”业务时,很有可能暗示着被告人清楚地明白他的行为可能会被用于犯罪意图。通知与持续行为模式:假如被告人在出租、售出“两卡”之后,收到了公安机关、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电信服务提供商等相关单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发出的警示信息,提醒被告人他所租赁、出售的“两卡”有可能涉及欺诈、洗钱等非法活动,但是被告人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反而仍然继续实
    2024-04-05
    447人看过
  • 主观要件在毒品犯罪中的作用有哪些?
    运输毒品犯罪主观要件证据的问题:(一)证据种类比较单一。在运输毒品犯罪案件中,按照犯罪构成要件的要求,该人主观上必须明知这是毒品才构成犯罪。(二)取证有一定困难;(三)证据收集工作存有瑕疵。与毒品犯罪有关联的物证、书证收集不到位;破案时机把握不准;毒品鉴定存在问题。贪污罪的主观要件贪污罪的主观要件,主观上必须出自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过失不构成贪污罪。故意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利用职务之便所实施的行为会发生非法占有公共(国有)财物或非国有单位财物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犯罪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公共(国有)财物或非国有单位财物,而非法占有公共(国有)财物或非国有单位财物的目的,既可以是行为人企图将公共(国有)财物或非国有单位财物永久地占为己有,也可以是行为人希望将公共(国有)财物或非国有单位财物非法获取后转送他人。另外,贪污罪不以特定的犯罪动机为其主观方面的必
    2023-07-22
    79人看过
  • 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哪些,毒品犯罪罪名的认定依据
    毒品犯罪罪名有刑法具体规定的十二种,可依据刑法的第347至355条共十二条。毒品犯罪罪名的认定依据是以被抓获的贩毒人员被查处出来的毒品作为证据认定。一、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哪些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十二种。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的罪名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二、毒品犯罪罪名的认定依据毒品犯罪罪名的认定依据是贩毒人员被抓获后,对于从其住所、车辆等处查获的毒品。确有证据证明查获的毒品并非贩毒人员用于贩卖,其行为另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窝藏毒品罪等其他犯罪的,依法定罪处罚。吸毒者在购买、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查获,没有证据证明其是为了实施贩卖毒品等其
    2023-06-05
    46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毒品犯罪是指,破坏毒品管制活动,违反国家和国际关于禁毒法律、法规,必须受到刑法处罚的违法犯罪行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等都属于毒品犯罪。无论数量多少,只要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都会被追究刑事... 更多>

    #毒品犯罪
    相关咨询
    • 如何认定运输毒品罪的主观要件
      陕西在线咨询 2021-10-22
      一、认定运输毒品犯罪主观知道的证据问题(一)证据种类比较单一的是运输毒品犯罪事件,从某人或行李中检查毒品,根据犯罪构成要件的要求,该人必须主观知道这是毒品构成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运输毒品的被告人大多被称为被别人带走了、不知道是毒品、东西不是我的,不知道是谁放在我的包里、助伙伴照顾行李,他不见了等。事件中的证据除了检查的毒品、票据、鉴定结论、材料等外,几乎没有其他证据,被告人不供述的情况下,使用这些
    • 主观明知个人过失犯罪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10
      故意,抢夺正在行驶中车辆的方向盘,最可能的直接结果不是停车,而是车祸,造成国外不特定的人的生命安全。而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具有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所能产生的结果,应当是明知的。这种不管不顾的心理态度,就是刑法规定的主观上的故意。 而过失首先要基于一种客观上的判断,基于这种客观判决上所能产生的直接的结果,而所具有的主观心理态度。如果按照你的分析,你就开车做例也能导出杀人的故意
    • 毒品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毒品犯罪的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30
      毒品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毒品犯罪需要满足的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客观方面的要求。毒品犯罪和其他犯罪一样,其构成应具备四个要件。毒品犯罪—客体:毒品犯罪客体,即指我国《刑法》和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所保护的而被毒品犯罪所侵犯的有关对毒品进行管制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根据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
    • 明知是假毒品的人贩卖毒品犯什么罪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06
      一、明知是假的,按真品卖,符合诈骗罪的构成,不构成贩卖毒品罪。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三、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 走私、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中的明知,主观故意中的明知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11
      走私、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主观故意中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实施的行为是走私、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并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可以认定其“应当知道”,但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一)执法人员在口岸、机场、车站、港口和其他检查站检查时,要求行为人申报为他人携带的物品和其他疑似毒品物,并告知其法律责任,而行为人未如实申报,在其所携带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