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一、民事权利的分类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
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权。
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原权利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专属权,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人身权就属于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财产权多为非专属权。
二、民事权利行使的原则
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人为实现自己的权利实施一定的行为。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两种。事实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事实行为行使权利;法律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权利。
权利行使应遵循以下两项主要原则:
第一,自由行使原则。权利行使是权利人的自由,自应依当事人的意思决定,他人不得干涉。
第二,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权利人应依权利的目的正当行使权利,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
-
2024自愿原则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212人看过
-
对自愿原则的规定
304人看过
-
离婚抚养权法律规定的相关原则
413人看过
-
自愿原则的意思有哪些
117人看过
-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原则有哪些
162人看过
-
地役权规定的相关原则
190人看过
被继承人死之后,并非所有的法定继承人都可以同时继承遗产,而是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继承。 在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存在并有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则无权请求继承遗产。 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的法定继... 更多>
-
仲裁调解遵循怎样的自愿原则,有哪些相关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3-12-14仲裁调解遵循的是自愿进行调解的原则,即由当事人决定是否采用调解的方式来解决劳动争议;以及在调解的过程中,可以依法自行决定是否去达成调解协议或者是否遵守协议。
-
股权分配原则,有哪些相关的规定天津在线咨询 2023-08-28股权分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 2、权责利对等原则。股权架构设计要明晰股东各方的相关责任权利; 3、控制权集中原则。避免控制权分散公司难以做出决策或错误决策; 4、共赢共享原则。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5、资本运作原则。综合考虑公司资金需求与未来规划。
-
探望权行使的方法有哪些,有哪些相关规定山东在线咨询 2023-11-10探望权行使的方法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探望权行使的内容一般包括见面、交往。见面,如直接见面,短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交往,如互通书信、互通电话、赠送礼物、交换照片等。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
-
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的情形,有哪些相关规定河北在线咨询 2023-06-15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的情形为债权已经到期,权利人可以行使该权利但是拒绝行使的,如果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导致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无法实现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相对人的权利。
-
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相关规定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3-11-21律师解答 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2、公正公开的原则。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设定和实行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4、保障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