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同居关系中的子女抚养权纠纷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8-12 08:28:06
469 人看过
在处理同居关系所引发的子女抚养权纠纷上,我们可以参考甚至沿用婚生子女生育权纠纷一般的处理方式和方法进行处理。
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若子女尚不足两岁,抚养权将会交予孩子的母亲持有。
其次,若子女已经超过两岁以上,那就要依据父母双方的综合素质以及此类因素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程度来决定究竟应该由哪位父母负责养育子女。
这意味着,当子女由哪位家长照顾会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更加有利时,抚养权就应过户到这位家长手中。
并且需强调的是,虽然孩子尚未达到两岁,但只要女方符合以下几种特定情形之一,抚养权就不再会交给女方:
第一,存在严重的传染感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导致子女不宜与她共同生活;
第二,明明具有抚养能力却不愿尽责履行抚养义务,反而是男方要求孩子跟他居住;
第三,由于其他各种特殊原因,子女的确无法留在母方家庭生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抚养权纠纷》中同居关系的子女如何申请受理
329人看过
-
子女抚养纠纷:如何应对同居关系的影响
362人看过
-
同居子女抚养权诉状书: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上诉状
439人看过
-
解除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代理词范文
196人看过
-
分析: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的解决方法
377人看过
-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诉讼费是多少?
486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如何处理子女的抚养权,和同居关系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231、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双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应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抚养。 2、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财物,如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
-
同居关系解除子女抚养权如何处理,非婚生子女子女抚养权如何处理浙江在线咨询 2022-04-26双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应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抚养。子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见,一方将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抚养,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同居的方式有三种:双方均无配偶的同居、已婚者与他人同居、双方均有配偶的同居。下面就三种不同的同居方式,谈一谈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
-
同居关系产生的抚养纠纷,子女抚养权纠纷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广东在线咨询 2022-01-21双方为同居关系,可以到法院起诉解决孩子抚养权纠纷。 依法应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来决定抚养权的归属问题。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
-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如何处理最新的规定是什么海南在线咨询 2023-08-2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可以协商处理,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同居关系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
男女如何解除同居关系,同居关系中的子女抚养权及抚养费标准是什么青海在线咨询 2022-01-19同居关系,直接分开即可。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以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