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放高利贷严重的可能会涉及高利转贷罪。高利转贷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等借款人。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公务员放高利贷是怎么回事?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高利贷犯法吗,会受到什么刑罚
高利贷严格来说是指借贷双方约定的预期年化利率超36%,超出的这一部分就是称为高利贷。由于高利贷部分是借贷双方进行约定的,不存在欺诈等关系,因此不能定义为犯法行为。
放高利贷的行为如果构成高利转贷罪,则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个人做高利贷犯法吗,私人放高利贷会犯哪些罪
52人看过
-
放高利贷会不会涉嫌犯罪,放高利贷会被判刑吗
446人看过
-
高利贷合同有效吗,放高利贷会不会涉嫌犯罪
348人看过
-
哪些人会发放高利贷
357人看过
-
私人放高利贷会怎样定罪处罚?
495人看过
-
放高利贷犯罪吗,放高利贷属于犯罪行为吗
431人看过
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 民间借贷的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就可以认定为高利贷。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 由于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2年,从... 更多>
-
私人放高利贷合法吗,私人放高利贷犯罪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2-05-05民间高利贷是不合法的。私人放高利贷严重的可能会涉及高利转贷罪。高利转贷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等借款人。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
-
放高利贷涉及哪些法律责任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19行为人放高利贷法律责任具体:需要偿还借款人已还款中超出法律范围的利息的部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属于高利贷,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
放高利贷是否犯法,放高利贷是否涉嫌犯罪,高利贷是否涉嫌经济犯罪辽宁在线咨询 2022-04-26放高利贷是违法的。但是否涉嫌犯罪,还要看具体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25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的,涉及非法经营罪: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
-
如果有人放高利贷犯哪些法?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07对于放高利贷犯什么法的回答是还没有构成刑事犯罪。 对方起诉后,如果法院经审查确定属于高利贷性质,超过法律规定的利息是不保护的。但前提是你要准备好对方放高利贷的证据,答辩时要请求法院认定。 对方私自将你的身份信息放到网上,肯定是违法的,侵犯了你的个人隐私权。你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害。
-
房屋贷款涉及高利贷怎么办海南在线咨询 2023-09-081、购买房屋签订贷款合同后,发现贷款合同涉及到高利贷的,按以下情形处理: (1)超出法律规定的利息无效,购房者可以不偿还,只需要偿还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利息; (2)如果受对方欺诈、重大误解等情形签订贷款合同的,购房者可以申请撤销合同,合同撤销后无效,不需要履行。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百四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