赃款去向不应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4:45:03 219 人看过

近年来,在办理贿赂案件时,经常会出现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辩称将受贿赃款用于公务开支,以此辩解罪轻或无罪,甚至将自己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的公务开支折抵赃款去向,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每遇到这种情况,存在较大的争议。第一种意见认为,受贿人接受贿赂后,已经构成受贿罪,至于将贿赂用于单位开支,只是受贿人对赃物的处理,是赃款去向问题,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第二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接受财物后,又将其用于本单位的活动,说明其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因而不具备受贿罪的主观要件,不能构成受贿罪。因而,审判机关往往只能为犯罪嫌疑人抵减犯罪数额或宣布无罪。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它造成的影响之深和危害之广,应引起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足够重视。

笔者认为,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研究这一行为是否符合刑法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受贿罪的规定来看,受贿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却希望这一结果的发生。受贿罪的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索取、收受财物的贿赂性,即行为人必须认识到索取、收受的财物是有关其职务行为的不正当的酬谢,与其职务行为存在以权换利的性质。所谓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以权换利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明知他人所给予的是贿赂,是为他人谋取利益的酬金,而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收受了该贿赂。索取、收受贿赂正是行为人所要达到的犯罪目的,赃款去向决定论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强调行为人主观上必须以非法占为己有为目的。有的观点认为,收受他人行贿的财物后,行为人只有存在据为己有的意思,才应当以受贿罪定罪处罚。这是对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误解。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从这条法律规定可明确看出,贿赂犯罪所要求的主观故意,仅仅是对财物的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而不是非法占为己有。无论是索取还是收受,两者均没有对赃款赃物的去向作出要求。所以,当行为人以受贿手段非法取得财物,就已经反映出其主观上具备了法律所要求的受贿故意,即使后来确实将贿赂物用于公务,也难以否认其事先的受贿故意。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受贿行为,并已将贿赂物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就已经证明其主观上具有受贿故意。至于其将赃款用于公务,是收受贿赂后对贿赂物处分的一种方式。

我国《刑法》之所以将受贿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就是因为这种取得财物的行为方式侵犯的是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为政清廉,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基本要求。而利用职权索取、收受贿赂是对上述要求的公然否定与背叛。因此,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成为受贿罪侵害的直接客体。行为人实施受贿行为后,尽管将受贿款物用于公务开支,但还是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收受贿赂行为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害结果。单位的公务支出可以通过正当途径予以解决,以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方式取得财物,正是其违法犯罪性的根本体现。再说,从犯罪形态看,确认受贿犯罪是否既遂,应当以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是否已经具备了受贿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受贿犯罪不是简单的财产性犯罪,而是一种职务犯罪,所以判断其行为的既遂与否,不能单纯以国家财产是否受到侵害、造成损失的大小作为衡量的前提标准,而应以其行为是否造成社会危害、国家公职的廉洁性是否受到侵害作为前提条件。一旦行为人实施了受贿行为,取得并实际控制了受贿的赃款,从法理上来说,行为人已完成了受贿行为的全过程,其行为已经损害了国家公职的廉洁性,故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可见,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受贿行为,取得并实际控制了受贿的赃款,就已经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不管行为人如何处分自己取得的贿赂物,都不能改变其行为侵害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的性质。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受贿犯罪是一种结果犯。结果犯要求行为人不仅实施了某种危害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结果。这一法定结果就是行为人追求的最终目的。受贿的犯罪者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这一法定结果表现为财物已失去原所有人的控制,而转为犯罪者所有,即财产所有权已经转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不管是将赃款用于公务还是其他用途,都是其对所占有物进行处分的方式,都是在犯罪行为已经结束,犯罪已经既遂的情况下发生的个人行为,不影响犯罪的构成。只要有证据证明国家工作人员在主观故意的直接支配下,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了法律明确禁止的受贿行为,就应认定其构成受贿罪,而不应论赃款的具体去向,更不能以赃款用于公务来否定行为人的受贿犯罪事实。赃款去向不是影响罪与非罪的决定性因素,仅仅是量刑时的一个酌定情节。

为更有效地惩治受贿犯罪,有必要将受贿赃款去向问题引入举证责任倒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受贿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是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的犯罪对象一般属于非特定物的货币,侦查机关要查清赃款的去向和真实用途往往是相当困难的,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了开脱自己罪责,又往往编造自己将赃款用于公务的事实。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为了查清贪污受贿赃款的去向,不得不在任务已经繁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再花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去进行核查,即便如此,仍有很多赃款的真正去向难以查清。有时虽经查证排除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某一辩解,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又提出新的辩解,检察机关的侦查工作常常围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辩解转,使有限的司法资源被无端耗费。为了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为了能更客观、准确、及时地惩治受贿犯罪,应尽快将受贿赃款去向问题引入举证责任倒置。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赃款去向(如用于公务支出)的辩解,检察机关对其真伪是难以分辨的,有时甚至根本无法核实。从该类事实发生的概然性分析,实际上因良心发现或其他客观情况而将赃款用于公务的,在整个受贿行为人的群体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同时,绝大多数所谓的赃款用于公务支出都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法律惩处而编造的谎言,在现阶段检察机关侦查条件和技能有限的情况下,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将更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打击受贿犯罪。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7日 03:4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职务犯罪相关文章
  •  2021年如何认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所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去受贿,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密切人,且需满足一定条件。以下条件会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1.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密切人;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4.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去受贿。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或者影响力,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有以下三个条件:1.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或者影响力,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2. 索取或者非法
    2023-08-27
    498人看过
  • 受贿赃款退回是否构成受贿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一、受贿故意的认定1、看行为人是否有拒绝接受财物的真实意思表示。若行为人在请托人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要求送给其财物或送给其财物时,其在知道后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且这种意思表示不是半推半就等虚假的而是一贯坚决的,可以认定其确有拒绝接受财物的真实意思表示。2、看行为人是否有拒绝接受财物即退交财物的持续不断的实际行动。除了明确表示拒绝接受的意思表示外,还必须有客观持续不断地退交的行为才符合“及时退还或上交”的规定,这里的持续不断,是指行为人在知道收到财物后一有退交的机会便积极退交。遇到行为人因客观原因自身无法退交,但持续反复多次、态度严肃坚
    2023-03-26
    190人看过
  • 职务侵占罪中费用去向问题影响认定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所谓动产,不仅指已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占有、管理之下的钱财,而且也包括本单位有权占有而未占有的财物,如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拥有的债权。就财物的形态而言,犯罪对象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如厂房、电力、煤气、天然气、工业产权,等等。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即行
    2023-05-01
    182人看过
  • 受贿罪退赃款能不能减刑轻判?
    一、刑法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二、受贿罪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罪侵犯了国家工作人
    2023-06-23
    131人看过
  • 析贪污贿赂案件的赃款去向/王新平
    析贪污贿赂案件的赃款去向王新平目前,在查处贪污贿赂犯罪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检察机关认为有罪而提起公诉的贪污贿赂案件,法院往往以赃款去向不清提出异议,甚至判决无罪。实际工作中,一些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手段和占有财物无法否认的情况下,便往往在赃款去向上动脑筋,比如将已据有的钱财说成“为公开销”、“用于公务”、“经济交往需要”、“业务应酬使用”、“办了福利”等等,企图以此来规避法律。在目前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一些违规违纪,但作犯罪处理似乎又悖于法理的“灰色”行为,给这类问题的认定带来复杂性。因此,赃款去向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搞清赃款的性质。赃款是指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不义之财。它与一般款项的最大区别,就是取得款项的手段及途径的违法性。“赃款去向”就是行为人以各种方式对所取得的不义之财的处分,就像杀人(既遂)案件中对尸体的处理一样,无论是扔在河
    2023-06-11
    444人看过
  • 受贿罪既遂对刑罚确定的影响
    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也就是参照贪污罪处罚。且索贿的从重处罚。受贿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受贿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对多次受贿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受贿数额处罚。关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等情节的的认定:受贿数额3万~20万,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受贿数额在1万~3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较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一)多次索
    2023-07-11
    286人看过
  • 受贿罪与影响力的规定有哪些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首先是近亲属的定义。关于近亲范围,民事、刑事、行政法规并不完全一致。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定近亲的范围是妥当的。《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的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如果与该国的员工(退休的国家员工)有上述关系,可以定义为近亲。具备该罪的主体资格。其次是其他关系密切的人。法律本身并没有定义关系密切的人的内涵和外延,关系是价值判断和主观认定的范畴。在这方面,两高在2007年发表的《关于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基本问题的意见》中有特定相关人员的规定,包括与国家职员有近亲、情妇和其他共同利益的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遂定刑标准?1.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
    2023-08-18
    302人看过
  •  受贿罪中,影响力如何影响刑罚判定?
    影响力受贿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且主观意愿故意,并利用影响力谋取不正当利益。具体行为包括接受、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要定罪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行为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其近亲属等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2.行为人的主观意愿是故意。此外,行为人还必须利用其影响力,谋取国家正常管理活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度。同时,行为人还必须实施具体的行为,才能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或者影响力,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要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或者影响力,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
    2023-11-19
    386人看过
  • 受贿罪怎么认定如何认定受贿罪
    一、受贿罪怎么认定(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次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另据本法第93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当然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拟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由故意构成,只有行为人是出于故意所实施的受贿犯罪行为才构成受贿罪,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如果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利益,而无受贿意图,后者以酬谢名义将财物送至
    2023-06-26
    447人看过
  • 受贿者坦白是否影响定罪?
    受贿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需要根据情况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1)坦白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较重同种罪行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2)坦白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较轻同种罪行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对于当庭自愿认罪的,根据犯罪事实的性质、罪行的轻重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确定从宽的幅度,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依法认定自首、坦白的除外。遗弃罪如何定罪的成立遗弃罪的条件是:1、主体为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而且具有抚养能力的人;2、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侵犯的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成员中的平等权利;4、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应当扶养而拒不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根据《刑法》第386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2023-07-06
    457人看过
  • 受贿财物用途影响定罪吗
    有的被告人将受贿赃款用于单位开支,如用于给职工发奖金、加班费、车旅费,集体娱乐消费等。这部分款项是否应当从其个人受贿的金额中予以扣除。我们认为:首先,只要被告人的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就构成受贿罪。至于被告人在受贿后将款用于干什么,实际上是被告人对赃款的处分,被告人既可以自已挥霍,亦可以转送他人,或给职工发奖金、加班费、车旅费,集体娱乐消费等,甚至可能将财物捐献希望工程。但是,无论行为人如何处分财物,都不能改变受贿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不影响受贿犯罪的认定。因此,在认定行为人受贿数额时不应扣除用于公务开支的赃款。其次,正确区分获取合法报酬与受贿的界限。所谓合法报酬是指在法律、政策和组织纪律允许的范围内,或利用业余、休息时间,用自己的科技和劳动能力,为他人临时进行某项工作或提供咨询服务,而获取的合理劳动报酬,则应属于个人的合法收入,而不能认为是犯罪。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
    2023-04-12
    400人看过
  • 受贿案发前退赃如何认定
    案发前退赃如何认定受贿后案发前退赃也构成受贿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从轻处罚。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1、个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2、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3、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矛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4、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
    2023-06-12
    54人看过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如何认定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确立的一个新罪名,该罪的主体指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由于关系密切的人是一个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一、关系密切的人是否包括特定关系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与特定关系人是什么关系?两高《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实施受贿行为的,对特定关系人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本意见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笔者认为,关系密切的人与特定关系人的区别在于,一是两者侧重点不同。特定关系人强调的是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共同利益关系,包括经济上的利益分享关系和人身上的荣辱与共关系。关系密切的人强调的则是其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既可以是经济上的交往密切,也可以是因血缘、地缘、姻亲等原因而关系密
    2023-06-11
    211人看过
  • 受贿罪影响力的量刑要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量刑标准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受贿罪的量刑标准《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
    2023-07-05
    148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职务犯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开展违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破坏国家职务管理职能的总称。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 常见的职务犯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 更多>

    #职务犯罪
    相关咨询
    • 想要知道受贿赃款去向不明时,定罪量刑有影响吗?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20
      从侵犯的客体和客观行为方面看,受贿罪侵害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行为人实施受贿犯罪行为后,尽管将受贿赃款用于所谓的“公务开支”或“捐赠”,但仍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索取或收受贿赂行为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害结果。也就是说,无论行为人如何处分所取得的贿赂款物,都不能改变其行为侵害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性质。受贿犯罪是一种结果犯,这一法定结果表现为财产所有权已
    • 贪污受贿赃款去向的规定是什么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11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贪污受贿赃款去向并不影响法院的判刑,所以对于您的情况,相关部门会对接受行贿的人员同样进行判刑,并追问其赃款去向。
    • 贪污罪的赃款去向认定应该如何进行啊?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29
      贪污罪的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也包括对国家管理的正常秩序的侵犯。 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3、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4、主观方面为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主观目的。贪污罪的认定: 1、贪污的数额起点,5000元以上的,不满5000元,情节较重的,给予处罚。不满5000元,情节
    • 利用影响力受贿案发前退赃算受贿吗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26
      利用影响力受贿,案发前退赃,也算受贿。退赃属于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 财物去向是否影响索贿定性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14
      财物去向是不影响索贿定性的,只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主动向他人索要或勒索并收受财物的,构成受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