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调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实施情况,并建议将城乡居民基本住房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
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石秀诗昨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作跟踪调研报告。今年5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资,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投资进行跟踪调研。
重大投资可创2200万岗位
石秀诗表示,重大公共投资项目拉动了投资和经济增长,有效扩大了就业,据有关部门测算,近两年新增投资计划,可以创造2200万就业岗位。
针对跟踪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建议将城乡居民的基本住房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的基本住房共建机制。并将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点任务。
建议加快基本住房保障立法
石秀诗表示,应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居住权是居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逐步建立起比较统一的保障模式。在房源筹集上,应坚持宜修则修,宜建则建。建设投资应当以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为主。在保障方式上,应以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居民承租住房的能力为主。在资金筹措上,实行金融扶持为主,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对低收入困难家庭购房或租房的定额补助。
他同时建议加快基本住房保障立法进程,尽快将基本住房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保障房建设的分报告中,调研组提出,住房保障的原则应当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和民众的承受能力,确定居民住房保障的基本标准,凡是居民住房低于基本住房标准的,都应当纳入保障范围,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已经高于基本住房标准的,则不再列入保障范围。
保障房应打破户籍限制
跟踪调研报告建议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只考虑有当地户籍居民的住房保障,不考虑外地户籍人口的住房保障,只考虑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不考虑农村居民的住房保障,只考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不考虑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等有失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防止有些居民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享受不到保障房,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在建设中,对一些经过修缮仍可居住的房屋应充分利用,避免不符合实际的“大拆大建”,造成资源浪费。
■报告聚焦
教育占重大投资比逐年下降
上次调研时,调研组即提出2008年下达的投资用于教育、卫生的占比分别为3.96%和6.83%,建议加大中央投资力度,但从2008年第四季度、去年和今年的投资计划看,教育项目所占资金比例逐年下降,卫生项目投资增加,但所占资金比例也下降。
去年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安排中央资金200亿,要求地方配套资金211亿,地方计划安排102亿,其余资金由项目单位自筹。截至7月底,地方配套资金仅67亿落实到位,不足三分之一。
调研组分析,配套资金不落实,将会造成工程难以收尾、项目单位新增债务等问题,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他们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单位自身难以解决债务问题。
调研组还发现一些地方利用政府融资平台解决配套资金问题,造成一定投资风险。
调研组建议,应密切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对教育、卫生项目的影响,控制项目单位的新增债务,做实还款来源,防范投资风险。
病险水库治理金三成未到位
病险水库治理也同样存在配套资金困难的问题,调研组表示,截至今年5月,去年要求地方配套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平均到位率只有68.4%,有的省份仅有30%,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江苏省2009年安排19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共需投资6.5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仅投入3.07亿元,其余3.43亿元由市县财政配套和民众自筹,落实困难。
而农田水利设施长期欠账严重,未建立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以河南为例,按照国家2000年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安排河南省38处大型灌区总投资107亿,实际年度安排投资1亿左右,需要95年才能完成。
调研组最担忧的是关系全局却最薄弱的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连续六年丰收,掩盖了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调研组建议,“十二五”规划应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力争在“十二五”时期使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局面有根本性改变。
-
保障房打破户籍限制加快立法进度
86人看过
-
委员献策住房保障法住房保障或不以户籍为限
442人看过
-
中国住房保障政策逐渐打破户籍藩篱
491人看过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仍缺乏立法保障
191人看过
-
苏州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
220人看过
-
保障性住房有户籍要求吗
168人看过
户籍是对自然人按户进行登记并予以出证的公共证明簿,记载的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婚姻状况等。它是确定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文件。 中国户籍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农业户籍,也就是农村户口;另一种是非农户籍,也称城镇户口。... 更多>
-
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应当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广西在线咨询 2022-02-11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生活保障需求。住房问题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又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第一,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
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是什么?什么是住房保障制度?重庆在线咨询 2022-02-11第一,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是:加快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向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迈进。第二,加强保障性
-
上海申请保障房条件是什么,如何申请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保障期限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11上海申请保障房条件如下:1.每一住房困难家庭或者单身居民只能申请购买或者租赁一套保障性住房,或者选择申请货币补贴。已婚居民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住房保障。2.住房困难家庭或者单身居民申请租赁保障性住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家庭申请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居民申请的,应当具有本市户籍;(二)家庭人均年收入或者单身居民年收入在申请受理日之前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租赁保障性住房的收入
-
关于住房保障法湖北在线咨询 2023-06-12基本住房保障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权利,完善本市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实现住有所居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开展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和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基本住房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基本保障、社会监督、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城镇基本住房保障的对象,是指本市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包括单人家庭)
-
保障性住房是社会保障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2-02-11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