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属于公诉案件,构成犯罪的,人民检察院会公诉到人民法院判决。
自诉案件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并由司法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不告不理”是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一条基本原则。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书面决定的案件。
一、猥亵罪的处罚是怎么样的?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猥亵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聚众或者在公众场合猥亵他人的。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二、猥亵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主体要件: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
2、主观要件:故意,通常表现出刺激或者满足行为人或第二者的性.欲的倾向,但不具有强行奸淫的目的(对男童和男性的猥亵包括奸淫行为);
3、客体要件:侵犯了社会对自然人的性羞耻心合法的保护;
4、客观要件: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
三、猥亵罪与一般猥亵的区别是什么?
1、要将强制猥亵他人行为与非强制性猥亵他人行为区分开来,猥亵罪只针对以强制方法猥亵他人的行为,对于非强制性的猥亵他人行为不能视作犯罪。
2、并非任何强制猥亵他人的行为都构成强制猥亵他人罪。猥亵罪对强制猥亵他人罪的构成虽然未规定“情节严重”之要件,但不能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强制猥亵他人行为亦视作为犯罪。
3、猥亵行为不构成犯罪时,可以依据治安处罚法第四十四条处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亵智力残疾人、精神病人、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
一般猥亵罪能不能起诉
318人看过
-
一般猥亵案的判决期限是多久?
200人看过
-
一般猥亵罪多久结案是正确的?
266人看过
-
一般猥亵罪还能撤案吗?
215人看过
-
一般的猥亵和强制猥亵区别
309人看过
-
猥亵案件可以提起刑事自诉吗
427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猥亵案件可以提起刑事自诉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24猥亵案件构成侮辱罪,属于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会公诉到人民法院判决。自诉案件,公诉案件的对称,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并由司法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不告不理”是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新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
-
猥亵妇女罪是自诉案件吗属于这样的范畴不的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29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
猥亵儿童是什么案件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15猥亵儿童是刑事案件。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
一般自诉案件自诉条件是什么江苏在线咨询 2021-11-29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实践,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的轻微刑事案件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新《刑事诉讼法》特别强调,自诉人起诉时必须有证据证明被告人范有某种罪行,因为自诉案件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实,法院才能直接受理审判。因此,在法制宣传中,必须明确公民作为自诉人提起诉讼,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不能提供
-
猥亵儿童经济案件一般怎么辩护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17看全过程,是否是猥亵儿童罪。 尚未接触到案件实质性证据材料,律师是无法确定作无罪辩护还是罪轻辩护、或者量刑辩护的,更没有办法作出判决等最终处理结果上的预测--好的办案结果是办出来的、不是凭空预测出来的。 对于证据材料中证明的具体行为细节,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会从指控的角度进行法律属性方面的解读,而辩护律师会从辩护的角度进行法律属性方面的解读,法院最终会采纳哪一种解读方式,就看哪一种解读更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