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一定要有结果犯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2-27 21:52:05 433 人看过

过失犯罪并不都是结果犯,结果犯是指犯罪行为必须造成犯罪构成要件所预定的危害结果的犯罪。

一、哪4种犯罪既遂的类型?

1、行为犯。也称举止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即已构成既遂的犯罪。2、结果犯。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了法定的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3、举动犯。也称为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4、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特别危险状态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二、实害犯和危险犯

危险犯的既遂,要求行为人实施的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行为,只要造成足以发生严重后果的危险状态即为既遂.并不以严重后果的实际发生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缺少危害结果,犯罪的客观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者说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就不齐备。实害犯是,实行危害犯的简称,也就是产生了实际的危害。危险犯就是存在危险情况。比如:投毒以后,嫌疑人采取补救措施,没有造成实际的损失。这是实害。在没有采取措施之前,是又危害的

三、故意犯罪的概念是什么?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伤害,但希望或放任这一事件,从而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心理状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行为人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这种认知不仅包括明知必然危害社会的结果,还包括明知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希望或允许这种有害结果的发生。无论行为人知道危害结果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可能的,只要希望或允许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通常所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是故意犯罪,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者允许这种结果发生。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7日 23:0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间接故意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吗?
    间接故意过失犯罪并不一定都是结果犯,也可以是行为犯。间接故意是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由于这种态度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就不同,所以,在量刑上过失犯罪就比间接故意轻一些。一、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
    2023-03-25
    200人看过
  • 连续犯过失犯罪结果应该怎样处理?
    一、连续犯过失犯罪结果应该怎样处理?第一,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的限制。只有当过失行为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虽然存在过失行为,也不界定为犯罪,但可以进行教育或者实施行政处罚。第二,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有哪些?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
    2024-01-24
    153人看过
  • 结果加重犯是否出现在过失犯罪中
    过失犯罪存在结果加重犯,常见的过失犯罪的结果加重犯:1.危险物品肇事后果特别严重的;2.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后果特别严重的;3.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4-25
    74人看过
  • 结果加重犯有没有故意过失
    结果加重犯,又叫加重结果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与该行为性质不相一致的严重结果,法律规定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由于结果加重犯只有一个犯罪行为,只是危害结果较为严重,故认定为一罪。在国外,结果加重犯一般成立独立的罪名。根据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结果加重犯的罪名与基本犯罪的罪名是一致的,即结果加重犯不成立独立的罪名。加重结果的发生,超过行为人的犯意时,应在何种因果关系范围内,负其责任。对结果加重犯的处罚,限于基本犯罪为故意,而于所发生的加重结果为无认识,但有预见之可能。若行为人对于发生的结果有认识,则应成立所认识的罪。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并不以直接因果关系为限,间接因果关系也属之。结果加重犯,必须具备三个要件才能成立:(一)须有基本的犯罪构成。基本犯既可以是实害犯,也可以是危险犯,但不可能是行为犯。基本犯既可以是故意犯,也可以是过失犯。(二)产生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
    2023-04-01
    294人看过
  • 危害结果是所有过失犯罪的必要条件吗
    是的;必须要有危害结果才可以构成此罪;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刑法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
    2023-03-26
    313人看过
  • 过失损毁文物罪是结果犯吗
    过失损毁文物罪是属于结果犯,过失行为造成文物严重损毁的,才会构成该罪,如果只有过失行为,没有对文物造成损坏的,就不构成本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3-06-14
    204人看过
  • 过失犯罪必须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是一定要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如果过失行为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就不会构成过失犯罪。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
    2023-02-20
    196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不是结果犯的情形是怎样的
    过失犯罪不是结果犯的情形是过失伤害,1、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的内容,法律一般并不直接规定。在意义上,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分为两种:(1)预见义务;(2)结果避免义务。2、分别与两种过失犯罪相对应: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前者又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后者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对于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没有危害结果即无过失犯罪,所以,判定过失犯罪成立的关键即在于其主观有无刑法意义上的过失,即有了危害结果,但如果缺少主观过失、缺少犯罪主观构成要件,即不成立过失犯罪。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必然要用到实质解释的方法,因为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3、有无过失即有无注意义务,要从法律、合同、经验等方面判断,最后的标准就是普通人的注意义务标准,刑法不要求人是神,同时这也要求法官要具备良好的评判修养。一、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吗?1、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
    2023-03-22
    129人看过
  • 过失犯罪必须达到法定结果是什么意思
    第一是犯罪主体,是主观上有罪过的、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实施了犯罪行为、发生了犯罪结果的自然人或者单位。犯罪主体主观上的心理态度,既可能是过失心理态度,也可能是故意心理态度。第二是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在主观罪过支配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包括疏忽大意犯罪行为和过于自信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直接的作用,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既可以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也可能是故意的心理态度。第三是犯罪结果,是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行为所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这种犯罪结果必须是实际发生的严重侵犯了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直接或主要的犯罪结果,既包括物质结果,也包括非物质结果。犯罪主体对发生的这种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行为,才可以构成过失犯罪,缺少其中任何一件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构成过失犯罪。另外,法律还特别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
    2023-03-07
    198人看过
  • 过失犯罪构成要件:何时认定为「过失犯罪」?
    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构成条件如下: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过失犯罪有如下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至于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最主要的是根据案件的具体体现,认真查明和分析行为人的年龄、教育程度、专门知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担任的职务、所负的责任等,综合全面考虑,进行正确判断。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3-07-07
    87人看过
  • 犯罪既遂一定要有危害结果发生吗
    一、犯罪既遂一定要有危害结果发生吗?犯罪既遂不一定要有危害结果发生,例如危险犯和行为犯都不要求造成具体的危害结果,但只要实施了某一行为就构成了犯罪。危险犯的既遂不是以造成物质的有形的犯罪结果为标准,而是以法定的可观状态的具备为标志,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只要足以致使某种危害结果发生就属于既遂。典型的如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放火罪、爆炸罪、破坏交通工具罪和破坏交通罪等。行为犯的既遂的出现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有形的犯罪结果,也不要求实际损害的可能性即危险状态的出现,而是以行为完成为标志。当然,这些行为又不是一招手即告完成,而是要求有一个实行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典型的如强奸罪、脱逃罪、诬告陷害罪和偷越国境罪等。二、从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按照《刑法》规定,下列人员犯罪的,应当或者可以从轻处罚:1、应当从轻处罚的人员:(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
    2023-06-03
    106人看过
  • 过失犯罪有没有犯罪动机,过失犯罪大概会怎么判
    一、过失犯罪有没有犯罪动机过失犯罪一般来讲,是没有犯罪动机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因为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危害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具有明确的指向即确定的目标,必然要有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的积极追求行为,而无论是间接故意的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的心理态度,还是过失的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都不具备犯罪目的所需求的行为的鲜明的目标性。另外,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密切联系而存在的,行为人因为某种需要而形成犯罪动机,并在犯罪动机的指引和推动下确定犯罪目的,如果说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具有动机却不存在犯罪目的,就违背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说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二、过失犯罪大概会怎么判?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
    2023-03-19
    113人看过
  •  多次犯罪是否一定属于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本质区别,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疏忽大意导致犯罪行为发生,而故意犯罪则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并有意为之。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将被认定为累犯,并从重处罚。故意犯罪不可能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要求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累犯是否可能涉及过失犯罪?累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犯罪人再次犯罪的情况。在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中,累犯被视为一种加重刑罚的因素,因为犯罪人已经犯了多次犯罪,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更大,对社会的危害也更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累犯可能涉及过失犯罪。在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中,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如果犯罪人由于疏忽或
    2023-11-09
    262人看过
  • 过失犯罪有结伙作案怎么办
    一、在刑事责任年龄方面,不满刑事责任年龄,不影响结伙作案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二人以上共同作案经常出现部分共犯不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情况,那么这会不会影响结伙作案的认定呢?笔者认为刑事责任年龄是从承担刑事责任与否的角度去衡量入罪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从犯罪形式的角度对结伙作案的认定。因此,部分共犯不满刑事责任年龄,不影响结伙作案的认定,其他已满刑事责任年龄共犯的刑事拘留期限仍可延长至三十日。二、在意思联络方面,主观上具有共同故意,共同过失犯罪不宜认定为结伙作案。意思联络是共同犯罪人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表明愿意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结伙作案的共犯之间具有共同故意,主观上存在意思联络,转化为共同的犯罪故意,是在共同故意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可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共犯之间主观方面缺乏意思联络,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一定的危害结果,不宜认定为结伙作案。三、在犯罪形式方面,二人以上共同作案不宜全部认定为结
    2023-04-04
    47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必须要有犯罪结果吗?为什么?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1-08
      过失犯罪必须要有犯罪结果。过失犯是结果犯,所以,一般的过失犯罪都要看危害结果,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可以不予刑事处罚。而且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关于犯罪结果过失犯罪
      四川在线咨询 2023-06-07
      1、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这两词前者是主谓词组,后者是偏正词组。前者强调的是心理状态,后者强制的是结果。 2、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 过失犯罪与犯罪结果的关系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11
      1、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这两词前者是主谓词组,后者是偏正词组。前者强调的是心理状态,后者强制的是结果。 2、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 过失犯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行为犯与结果犯有什么区别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23
      行为犯主观方面不能是过失,实质上是说明过失犯的类型只能是结果犯而不能是行为犯。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由于刑法条文对过失犯必须是结果犯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从逻辑上可以得出行为犯的主观方面不能是过失的结论。我国刑法第14条对故意犯罪概念所作的规定,也提到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即
    • 过失犯罪是否需要具备犯罪结果仍有争议
      山东在线咨询 2024-12-11
      过失犯罪必须要造成一定的危害结果,否则就不属于过失犯罪。一般过失犯罪会受到危害结果的限制,即只要没有造成危害结果,就可以不予刑事处罚。此外,过失犯罪还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特定条件才能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如果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就属于过失犯罪。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过失犯罪才会受到刑罚的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