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14:14:29 408 人看过

一、原告是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紧密相联的行政诉讼的原告与与其它诉讼的原告相比,其特殊之处突出表现在原告资格问题。原告资格即原告的司法救济权,其作用不仅在于启动司法审理程序,而且在于规范行政主体的法律规范得到执行和充分发挥行政诉讼对依法治国的积极作用。根据《布莱克法律大辞典》的解释,原告资格是指某人在司法争端中将所享有的将该司法争端诉诸司法程序的足够的利益。我国学术界,对原告资格的概念,有条件说、限制说和利害关系说三种。条件说和限制说并无本质的区别,条件即限制,限制了不符合条件的人无原告资格。若上述学说与法律规范相联系,条件说和限制说是从《行政诉讼法》第2条、第24条第1款、第41条的规定而来的:利害关系说是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2条的规定而来的。深究三种学说的内容的实质,都和原告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的问题密不可分,若撇开原告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原告资格将无从谈起。

影响原告资格成立的因素很多,如具体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起诉期限、被告是否适格、原告资格的转移、共同原告等。本文试从原告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角度,浅谈原告资格,即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下简称公民)联系到何种程度时,公民才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使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二、《行政诉讼法》第2条与《解释》第12条的关系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处理

《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只要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其中的认为属于公民的主观意志范畴,即主观标准,只有公民主观上有此认为,而不要求法律认为或法院认为,也撇开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实际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就有权起诉,且在符合其它起诉条件时,法院必须受理公民的起诉。这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的客观标准是完全二样的。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在行政诉讼实践中存在很多的原告资格问题,为了明确解不是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获得司法救济权的问题,于是作出了《解释》第12条第1款的规定。我认为此规定不仅使不是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获得司法救济权更重要的是界定了原告资格。《解释》第12条规定,公民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很显然,公民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属于客观范畴,即客观标准,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就已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不与公民的主观认识相联系的。这二标准是否相冲突呢?

为了更好地说明二标准是否冲突,首先要明确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公民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关系的含义。《解释》第1条第2款第(六)项将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政行为排除在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之外;意味着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必定是对公民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行政行为;因此,可以将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解释为对公民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行政行为。即具体行政行为减少或剥夺了公民的权利,或增加了公民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均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即在合法的范围内享有或承担。义务是相对权利而言的,具体行政行为增加行政相对人的义务,也即剥夺了公民承不承担该义务的权利,可见,此处的义务,归根结底也就是公民的权利,即可理解为具体徝行政行为对公民的权利产生影响,也即是公民的权利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权利和权益是同一内涵而有不同的表述而已的词。综上所述,二者的含义是相同,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而已。

公民只要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条之规定,即具有程序上的诉权。但公民要求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或说具有实体上的诉权,必须达到客观标准。法院经审理,查明公民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应依照《解释》第56条第(4)项之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不是依照《解释》第44条第1款第(4)项之规定,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不应裁定驳回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的起诉的理由是《行政诉讼法》对此已有明文规定,作为该法的司法解释的《解释》第44条第1款第(4)项的规定,不应包括起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无具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否则,该解释将剥夺起诉人的合法权利。同时,根据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解释无权对法律已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条文作扩大或缩小的解释,否则,该解释无法律效力,以及在《解释》中并未明文规定起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属于无原告诉讼主体资格。

对与具体行政行为具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的起诉,应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理由如下:

1、《行政诉讼尖》第1条规定,制定该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与该法第2条相联系,此处的合法权益,应理解为人公民本人的合法权益,否则,即不应受到《行政诉讼法》的保护,法院不应启动司法审查权,这才符合立法原意。

2、因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公益诉讼或为他人利益诉讼制度,故查明公民与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法院无任何理由继续或开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法性审查,公民因此而丧失了胜诉权。

3、从行政法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拘束力,但这拘束力仅及于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对与其无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任何拘束力。根据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公民不应享有要求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权利。

4、民事诉讼对经查明起诉人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被告未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法院应判决驳回起诉人的诉讼请求,因行政诉讼脱胎于民事诉讼,故在行政诉讼中对公民与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起诉,可参照民事诉讼的上述规定进行裁决,而且《解释[第56条忆已规定了该判决形式。

5、判决驳回与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的诉讼请求,国外有例可鉴。如日本的行政法治原则中的司法救济原则规定,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不法侵害时,才享有不可剥夺的获得法院救济的权利。

6、与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虽无权要求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评价,但可依照《宪法》第条之规定,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向有关机关(人大、行政机关及其上级机关、党组织等)提出控告、检举,同时,法院若发现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有权作出司法建议书,达到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及时纠正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目的,以使依法治国的战略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5日 18:1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具体行政行为相关文章
  •  行政主体更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影响分析
    行政主体在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时,可以分为完全改变或部分改变。完全改变是指被告在诉讼中撤销或完全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部分改变是指被告在诉讼中部分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被告改变行为的原因包括:息诉考虑、行政行为存在瑕疵、现实考虑和社会需要。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完全改变已有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就是被告在诉讼中撤销或完全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二是部分改变已有的具体行政行为,即被告在诉讼中部分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二是部分改变行为,即被告部分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因:(一)息诉考虑;(二)行政行为存在瑕疵;(三)现实考虑;(四)社会需要。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改变的两种类型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改变的两种类型,分别为行政行为撤销和行政行为变更。行政行为撤销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予以废止、撤销或者确认其违法;行政行为变更则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已经
    2023-10-21
    306人看过
  •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扩大原告的关系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的规定显示出我国行政诉讼以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受案范围的标准。尽管学术界和实务界采取了多种方法来突破具体行政行为的十分有限的范围,但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仍然很小。然而《行政诉讼法》在立法取向上已从保障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为主转变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保障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并重,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的标准也明显放宽了,但还远不够。一、其他地区立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我国的启示笔者主张,在法律规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标准中增加其他公权力措施等事项。在此方面,一些外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行政决定(司法审查)法》对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行为的种类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行为有三项:第5条规定的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决定、第6条规定的行政主体作出的措施、第7条规定的行政主体懈怠作出决定的行为。该法涉及的三项内容比我国《行政诉讼法》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唯一的
    2023-06-06
    189人看过
  •  行政法律框架与行政管理体系的关系
    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都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但它们的主体方面不同。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民事法律关系则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是行政机关。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主体方面。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是指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此外,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是行政机关。 行 政 法 律 关 系 主 体 资 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权利和义务主体资格的人或组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资格的认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公民资格:公民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最基本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公民享有广泛的
    2023-09-05
    340人看过
  • 法院对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
    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全改变行为,即被告在诉讼中撤销或完全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二是部分改变行为,即被告部分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因:(一)息诉考虑;(二)行政行为存在瑕疵;(三)现实考虑;(四)社会需要。一、经过复议的案件如何确定被告经过复议的案件确定被告具体如下: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2、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3、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为,该组织是被告;4、委托某一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5、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政机关是被告;6、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
    2023-06-20
    75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中原告与被告的身份确认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中的原告包括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与该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还包括近亲属和人民检察院等。行政诉讼确定的被告有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复议机关等,根据不同的情形来确定具体的被告范围。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中的原告包括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与该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还包括近亲属和人民检察院等。行政诉讼确定的被告有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复议机关等,根据不同的情形来确定具体的被告范围。 行政诉讼原告范围:谁可以作为原告?行政诉讼原告范围:谁可以作为原告?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法律程序。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是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承担着举证和诉讼程序终结的责任。那么,谁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原告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2023-08-30
    211人看过
  • 被申请机关能否直接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
    可以直接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2.适用依据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2023-06-13
    202人看过
  • 解析: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一、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主体,在以人民法院为主导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的行政诉讼过程中,改变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即行政主体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全部或者部分否定的行为。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全改变行为,即被告在诉讼中撤销或完全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二是部分改变行为,即被告部分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判断行政主体是否在诉讼中改变了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看是否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二是看是否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三是看是否撤消、部分撤消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四是看行政主体是否采取相应的补救、补偿等措施。如果行政主体在行政诉讼中存有以上的一项或多项行为,就应认定行政主体改变了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否则,不应确认行政主体改
    2023-06-06
    126人看过
  • 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
    一、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行政复议法》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二、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合法公民该如何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
    2024-01-16
    398人看过
  • 本案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案情]2000年元月27日19时许,原告驾驶自己的机动三轮车载着煤球沿刘(堤圈)——白(庙)公路由北向南行驶,当行驶至24KM+600M处时,其三轮车因轮锅损坏停在路西,这时本县桑固乡郭套楼村刁庄西组村民刁参军驾驶着无牌号飞彩牌机动三轮车由南向北驶至上述地点发生车祸,刁被摔伤,随即向被告夏邑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报警。被告的工作人员在勘查现场后让在场围观的刁庄村的群众刁启强等人帮助将车送到桑固派出所。后因故刁启强等人没能将车放到派出所,而是将车放到了刁参军的父亲刁世兰家门口。后来被告单位工作人员胡建华到刁庄村安排刁参军家人把车看管好。2000年2月11日,被告作出《道路交通事故不能确认事故责任通知书》,后刁参军向本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本案原告赔偿其医疗费用,在该案处理过程中,原告的三轮车被送至法院,2000年5月27日,原告从法院将车领走。[审判]夏邑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作为享有国家行
    2023-06-06
    253人看过
  • 行政诉讼的原告具体需要证明什么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需要证明的事项为:起诉符合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被告不作为的事实材料、向被告提出过申请或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给自己造成损害的证据。行政赔偿中损害事实的证据等。行政诉讼的原告具体需要证明什么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第三十八条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二)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的。在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五章 证 据  第三十七条 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2022-07-19
    208人看过
  • 第一审行政案件被告人变更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的
    行政诉讼是原告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请求人民法院审查处理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诉讼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作出判决、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或者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由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准许。”首先,行政机关应当书面通知法院其次,如果原告满意,一般会撤回诉讼。如果原告不满意,法院应继续审理原行政行为,如果该行政行为合法,法院决定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对被告作出的新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原告起诉被告不作为,被告在诉讼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院应当审理新的行政行为,原告未撤回诉讼的,参照上述规定处理
    2023-05-07
    471人看过
  • 原行政行为被复议机关维持,被告是谁?
    复议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时,当事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而不能是作出维持决定的复议机关。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时,行政诉讼法“单一性被告”的设置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原告人选择以复议机关为被告对复议决定提起诉讼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的种类哪些行政机关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也就是具体行政复议案件由哪个行政机关管辖,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1、是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2、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当事人可以作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比如,要对县公安局的决定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可以找县政府
    2023-07-16
    413人看过
  • 对非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根据《最高法院解释》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30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本院负责强制执行非诉行为的机构执行。被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1)明显缺乏事实依据的;(2)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3)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对人民法院作出的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执行申请人不能上诉。
    2023-06-06
    193人看过
  • 行政机关可不可以作为行政诉讼原告
    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时可以做原告。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是诉讼的一种有效方法。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规定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及其在诉讼活动中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是一种诉讼程序法,主要是确定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法院如何通知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公
    2023-08-14
    215人看过
换一批
#行政法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概念为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相应职权,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作出有关该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单方法律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拥有行政职权或有一定行政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者... 更多>

    #具体行政行为
    相关咨询
    • 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吗?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5
      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这是因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原告和被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单方的行为。在行政诉讼中,诉讼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理所当然的应由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行政诉讼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
    • 如何撤诉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2
      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应当作出确认其违法的判决;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 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涉及不能即时履行的内容的,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6-12
      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有履行内容且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不能即时或者一次性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也可以裁定中止审理。
    • 行政诉讼中,原告、被告对其具体行政行为承担的举证责任分别是什么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06
      l、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2、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3)在一并提起的
    • 在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
      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10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后,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决定,则应以复议机关和原行为机关为共同被告。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则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如果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则复议机关是被告。 如果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