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婚姻状况入职是可能构成欺诈的。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使得对方当事人陷入认识错误,进而基于该错误认识作出的某种行动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六条【劳动合同的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一、女员工隐瞒婚姻状况的现实原因
企业在招聘女员工时,考虑到法律法规对于“三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以及对“三期”女职工工作效率方面的担忧,很多企业倾向于招录已婚已育的女员工,从而降低用工成本。劳动者因为担心公开自己的婚姻状况会给自己造成求职障碍,所以在求职时隐瞒了自己的婚姻状况。
二、用人单位以劳动者隐瞒婚姻状况直接解除劳动合同违法
在用人单位发现劳动者隐瞒婚姻状况后,以欺诈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行为理应认定为违法解除。劳动者只对与拟任工作岗位直接相关的事项有如实陈述的义务,婚姻状况属于个人隐私,一般而言与是否胜任工作岗位无关,劳动者对此并不负有告知义务,故而隐瞒婚姻状况不构成欺诈。那么用人单位以此为由解除双方劳动合同系违法解除,劳动者有权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三、签订劳动合同时的诚实信用原则与隐私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据此,用人单位对于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情况有如实告知义务,而劳动者只对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负有如实说明义务。
何谓“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应当理解为与拟任岗位的履职能力要求直接相关的各种情况,如学历、资格证书、工作经历、奖惩情况等。除此之外,劳动者不负有如实说明义务。婚姻状况属于个人隐私,一般而言并不会对劳动者的职位胜任情况产生影响,不属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事实上,企业之所以询问劳动者的婚姻状况,乃是基于避免孕期、产期、哺乳期时特殊待遇的考虑,从女职工权益保护以及企业的社会义务承担等方面来说,除此之外的目的均是应予否定的。
-
入职隐瞒婚姻状况有什么后果
341人看过
-
隐瞒婚姻状况能否带来成功?
254人看过
-
隐瞒婚姻状况构成虚假诉讼吗
381人看过
-
婚前隐瞒整容是否构成了欺诈
394人看过
-
隐瞒婚姻状况的行为
196人看过
-
可以隐瞒婚姻状况吗
422人看过
仲裁机构是依法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机构。它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对纠纷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 仲裁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更多>
-
隐瞒婚姻状况入职会被辞退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3-01-23隐瞒病情不能作为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如公司的规章制度中规定隐瞒病情属于严重违纪,或员工在入职声明中确认其有隐瞒、虚假陈述行为,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女职工隐婚隐育是否构成欺诈?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16女职工“隐婚隐育”不构成欺诈。 企业在录用女职工之时,有的HR会隐含的询问是否结婚及生育的打算,也有的会让女职工签署一份承诺或是声明,类似“我对以上个人资料(包括婚否及怀孕)的陈述全部属实,如有不实陈述,视为欺诈”、“承诺入职1年或3年不怀孕”。 客观情况是,很多法院在审理类似此类劳动争议的,即便查证员工有隐瞒怀孕的事实或是违反承诺协议的事实,也认定企业的解除行为是违法的,因为女员工怀孕是其个人隐
-
附上隐瞒的婚姻诈骗是否构成诈骗罪?贵州在线咨询 2023-06-07隐瞒事实双方属于诈骗罪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
-
婚姻状况可以隐瞒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08-16隐瞒婚姻状况不能成为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婚姻状况不属于订立劳动合同时能够引起欺诈意思的事由范围,它既不是单位做出录用决定的法定依据,也不属于单位知情权的范围,也不是职工必须告知用人单位的事项。
-
两人私下隐瞒婚姻状况构成虚假诉讼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1-12-10不属于。虚假民事诉讼是指行为人以伪造证据、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提起民事诉讼为目的,骗取人民法院有效民事判决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试图通过诉讼、调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严重处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