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
1.当事人不离开事故现场可能会遭受人身伤害的。
2.当事人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3.达成协议后离开事故现场的。
4.当事人受伤需要救治离开事故现场的。
5.为抢救伤者离开事故现场的。
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关于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有很多种,我们主要从主体和主观状态的方面进行了解。
(一)、主体不符合要求
共同犯罪的主体要求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就排除了患有精神病的人、部分未成年人。
在未成年人方面:
1、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不构成犯罪,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2、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在实施8种严重暴力犯罪时,才构成犯罪,也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3、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与其他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
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即通过意思联络,明知自己与他人的共同行为会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仍希望或放任发生的故意心态。
1.间接正犯
二人实施了共同危害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主观方面不同,即一个是故意犯罪,一个是过失犯罪,故二人不构成共犯。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各自的行为定罪。
例如:医生张某为杀害自己的仇人病人小赵而故意在其注射的药水上加大剂量,护士林某没检查就给小赵注射,导致小赵死亡。在这案例中张某利用林某的不知情而杀害小赵,属于间接正犯,成立故意杀人罪,林某则成立医疗事故罪,二者不成立共犯。
2.同时犯
不是根据“一人行为在没有意思联络的前提下,二人不约而同的在同一地点对同一个人实施了同一性质的行为。对此由于没有共同故意不构成共犯,应单独定罪。例如:处于树林不同位置的何东某和曾某力都对仇人林某海起了杀心,于是同时对树林中的林某海射击,何东某射中了心脏,曾某力射中了大腿。何东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那么是全部责任”的原则,曾某力也应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呢答案是否定的,何东某和曾某力没有事前的意思联络即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不成立共犯,因此曾某力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3.实行过限
实行过限,即超出共同故意范围之外的犯罪行为。二人实施了共同危害行为后,其中一人还实施了另一人不知的危害行为,此时该人除在共同故意方面承担共同责任后,仍须对超过共同故意的行为自担责任。龙某和苏某共同到一个屋子里盗窃,龙某负责窃取,苏某负责看风,期间龙某发现一名女子并强奸,则该强奸行为不是共同犯罪,属于实行过限行为。
4.事前无通谋的事后帮助
事前无通谋的事后帮助行为主要是指事后窝藏、包庇、窝赃、销赃等行为,对此,不构成共同犯罪。
要成立共同犯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必须要同时满足了上述四个要件,否则的话也不能按照共同犯罪来对待处理。当然,在共同犯罪中并不必然就会存在从犯、胁从犯、教唆犯。那种共犯人都是主犯的情况也还是有的,实际各个行为人的身份不同,那么之后作出的量刑处罚也不一样。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第1款第3项、第2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
交通肇事逃逸判多少年(肇事逃逸判量刑标准)
283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有哪几种,怎么认定肇事逃逸?
215人看过
-
酒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酒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237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自首行为的量刑标准如何判断
187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标准, 怎么判的
262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可减轻处罚的情形
93人看过
交通肇事逃逸一般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处罚标准有以下两点: 1、发生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更多>
-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交通肇事逃逸罪的量刑标准,肇事逃逸的认定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6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 (一)从对事发中行为人对事故的明知程度进行判断 直接表现犯罪嫌疑人主观意图的证据其实不是很多,主要是其自己的口供和其它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言。因此,在审查案件时,除外注重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以外,要着重通过其它的证人证言对嫌疑人的主观意图进行判断。 (二)从事发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上来进行判断 审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节,也可以从嫌疑人事发时的行为表现上进行认定。在发生交通肇事
-
如何判断肇事逃逸是哪些情形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16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
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情形的情况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6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情况 一是当事人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其主观上也就没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 ;二是特种车辆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为履行法律职责,发生了交通事故后,驾车离开现场的。但是如果是执行完任务后又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就应该认定为逃逸,原因是其法定任务已经履行完毕,其肇事后离开没有法律依据。 三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原因是其不构成刑法意
-
交通肇事逃逸是过失犯罪吗, 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怎么规定的重庆在线咨询 2022-01-26如果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就是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了,如果导致人员的死伤,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有逃逸本身就是过失犯罪,原因在于肇事罪的过于自信或者疏忽大意。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二、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
-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及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8种情形及其量刑标准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07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