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确定车祸致人死亡的判刑时间
车祸致人死亡,需要根据情节进行确定。分别是:
1.车祸致人死亡,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是怎样构成的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是:
1.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2.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3.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4.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三、交通肇事罪是不是可以取保候审
涉及交通肇事罪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就可以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车祸同等责任导致对方死亡,判刑时长如何确定
279人看过
-
车祸致死怎么判刑,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如何定罪
108人看过
-
被继承人的死亡时间如何确定
192人看过
-
心怀恶意导致车祸死亡司法如何定罪判刑
270人看过
-
车祸致人死亡,死亡方全责要如何赔偿
53人看过
-
车祸致人死亡有全险,刑事责任判案时间要多久
103人看过
-
开车致人死亡会判刑吗,开车致人死亡如何判,开车海南在线咨询 2023-05-29《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开车撞死了人,关键是看行为人是否对这场交通事故有责任,如果有责任的,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是需要坐牢判刑的,如果没有责任,需要进行民事赔偿。
-
车祸有死人死亡了,车祸致4人死亡刑事责任如何呢?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20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横穿人行横道时应当停车让行。本案中驾驶员遇行人横穿人行横道未停车让行,致使发生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对事故应负全部责任,且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依法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如果积极赔偿,取得受害人谅解的话,可以判缓刑。
-
车祸致人死亡的刑事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1-23一、刑事案件适用的不是诉讼时效而是追诉时效。车祸致人死亡的刑事追诉时效如下: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追诉时效为五年。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十年。 3、因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十五年。 二、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
过失致人死亡如何判刑过失致人死亡如何判福建在线咨询 2023-05-31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和间接故意杀人之间界限比较模糊,故而在量刑上,因为罪名轻重不同,导致结果差别很大,但仔细去琢磨,其实也能够区分,前者是极力避免死亡结果发生的,后
-
某人被宣告死亡,他的死亡时间如何确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9-23某人被宣告死亡,他的死亡时间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如果是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则其死亡时间为意外事件发生之日。 当自然人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其利害关系人就可以申请宣告其死亡。 所谓利害关系人是指被宣告失踪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如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