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生证可以在现在的居住地办理,可以是男女双方的任一方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地方,需要准备的证件有户口本、结婚证、身份证、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计生办出具的关于的生育情况证明材料,拿着这些材料到一方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计生办办理,如果不是双方的所在地就要双方计生办出具证明就可以了,有了准生证小孩的户口可以上在男女任意一方。
一、办准生证需要什么证件?
1、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结婚照片两张。如属未婚生育或未婚收养者,持小孩出生证或小孩收养证;
2、夫妻双方到各自的户籍所在地的计生部门领取一胎婚育证明,村委会或者居委会盖章。
3、带着所有证件及怀孕的医院诊断证明到女方计生部门办理准生证。
4、孩子出生后带着一胎准生证到医院登记,医院给个出生证明,孩子姓名取好后拿着证明到计生部门登记,计生部门会给个医院出生证明,带双方的着户口本、身份证及证明到公安局办户口。
二、办准生证的流程是怎样的?
1、申请人携带上述所需准备的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领取并填写好《计划生育服务证登记表》提出申请。
2、居委会、街道人口计生办加具意见。
3、女方户籍所在地街道人口计生办审核发证。
三、办理准生证需要注意些什么?
1、早办早省事,备孕时就开始办理。
2、前先打电话咨询,避免来回奔波:出发前先详细咨询单位人事/档案寄存地/计生办/街道办工作人员,细节提前问清。
3、准备好文件袋保管:办证材料很多,用文件袋保管,携带齐全。
4、多备复印件:每种材料均有复印件要求,A4纸复印。
5、集体户口可先和公司人事存档人才咨询,个人户口可先和街道办计生部门咨询。
-
结婚证能异地办理吗能不能在异地办结婚证
151人看过
-
结婚证和准生证在异地办理的程序是什么
175人看过
-
异地办理结婚证可以吗,结婚证可以异地办理吗
159人看过
-
结婚证异地办理 feasibility
446人看过
-
异地领结婚证有影响吗,异地办理结婚证
216人看过
-
办理异地结婚证后,如何办理离婚证?
351人看过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 更多>
-
准生证异地结婚证办理程序是什么安徽在线咨询 2022-06-28夫妻是异地户口准生证的办理程序: 准生证异地结婚证符合法律规定,又有意愿近期内生育一孩的育龄夫妇,由街道计生办发给《符合法律法规生育通知单》,《通知单》有效期为2年。育龄妇女怀孕三个月内,持该《通知单》到街道计生办进行孕期登记和安排孕期培训。 需要提交的文件: 男女双方婚育证明(双方所在单位或社区开具),由夫妻双方单位人事干部(兼管计划生育)签字、盖单位公章; 夫妻双方户口簿; 结婚证原件; 免冠
-
准生证异地结婚证的办理是如何样的?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9夫妻是异地户口准生证的办理程序: 符合法律规定,又有意愿近期内生育一孩的育龄夫妇,由街道计生办发给《符合法律法规生育通知单》,《通知单》有效期为2年。育龄妇女怀孕三个月内,持该《通知单》到街道计生办进行孕期登记和安排孕期培训。 需要提交的文件: 男女双方婚育证明(双方所在单位或社区开具),由夫妻双方单位人事干部(兼管计划生育)签字、盖单位公章; 夫妻双方户口簿; 结婚证原件; 免冠一寸照片各一张。
-
准生证在哪里办需要在领结婚证的地方办理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05现在不需要办理准生证了,结婚证办理流程: 1、准备好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本人无配偶证明;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声明; 2、到男女其中一方的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申请结婚登记; 3、符合条件的办理登记,并发放结婚证。
-
怎么在外地办理结婚证和准生证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131、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应当到女方工作单位(无工作单位的到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领取《生育服务证》。 2、填写夫妻双方基本情况后,由双方工作单位(无工作单位的由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并盖章。 3、由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对《生育服务证》统一登记、编号、加盖公章后,交由当事人保存。特殊情况:对于想要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应当按照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
-
在异地办理结婚证能否离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15该案例的当事人必须了解一点,在诉讼离婚的过程中,一般以被告的居住地,确定法院的管辖权。这与双方在哪办理的结婚证,没有任何关系。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