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司法实践中,刑事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此也作了专门规定,其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立案适用条件有两个:一是有犯罪事实发生;二是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然而笔者对刑事立案的理解以及适用条件持不同看法。
首先,刑事立案作为一种程序性的审查活动,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起始点,立案本身的实质目的是启动刑事诉讼活动,是属于程序范畴,它不等同于刑事强制性措施,因而对刑事立案不能苛以结果实质性要求。而现行司法实践中,把有犯罪事实发生和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作为刑事立案的实质要件或条件,这既不符合刑事立案实质目的,也不利于司法实践。
其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有犯罪事实发生的解释是指有证据证明有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发生。包括已经实施完毕的犯罪、正在实施的犯罪和预备实施的犯罪。依照这一解释,有犯罪事实发生是一个结果性实质要求,是一个客观明确的事实要件。刑事案件立案之时,案件事实是处于不确定、不明晰状态。有无犯罪事实,需要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判去予以查证明晰,且立案之后,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通过立案后对案件的侦查或审判,证实确有犯罪事实存在;二是通过侦查或审判,证实没有犯罪事实存在。其引发的法律后果也有两种:一是有犯罪事实存在,案件成立,刑事诉讼活动得以延续;二是没有犯罪事实存在,案件予以撤销,刑事诉讼活动终止。虽然现行司法实践中对对刑事立案只要求初步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即可,无须证明犯罪人是谁、作案动机、手段方法等,但证明犯罪事实即使是所谓的初步证明犯罪事实,也是要通过侦查或审判活动才能明晰确认。因此把有犯罪事实发生作为刑事案件立案条件,在言词表述和司法操作上有本末倒置之嫌。
第三,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刑诉法关于这一适用条件的解释是依照法律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一个结果性实质要求。如前所述,立案之时,案件事实还处于不明晰、不确定状态,有无犯罪事实尚无法确定,是未知的,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需要通过侦查或审判查明案件事实后方能得以结论,而对立案时而言,是否能追究刑事责任,则根本无法预知。且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判活动,证实犯罪并依法予以追究刑事责任;二是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判活动,否定犯罪,依法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把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作为刑事立案条件,既不符合当前司法实践的客观实际情况,也不利于执法机关执行掌握。
第四,按照刑事立案的两个现行条件即有犯罪事实存在、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来理解执行,实际上是把刑事案件的侦查及诉讼要求前置于立案环节,使刑事立案这一程序性审查变成了实质上的侦查、诉讼活动,司法机关为刑事立案而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及时间,无形中增大了刑事立案环节的司法成本,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不适应打击犯罪的客观需要。而且按照现行的刑事立案条件要求,不能合理解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刑事案件立案后因无罪而撤案以及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笔者认为,刑事立案应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所获的材料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嫌疑可能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刑事立案的适用条件也应修改为:有犯罪嫌疑、可能追究刑事责任.有犯罪嫌疑的含义包括有犯罪嫌疑的事实或犯罪嫌疑的行为人。可能追究刑事责任的含义应理解为:立案后通过侦查或审判活动查证的事实,可能引发刑事诉讼,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司法实际操作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所获材料进行审查后,只要认为有犯罪嫌疑的事实或行为人,依照刑法规定,可能追究刑事责任的,即可予以立案。而无须确定有犯罪事实发生和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样有利于减少立案环节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而且这样表述与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客观情况更相适应,同时也便于司法机关执行掌握,更好地打击犯罪。
一、如何报警解决强奸未遂
强奸未遂,被害人不出面但有证据,符合条件的可以立案侦查。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
关于破产案件中涉税问题的几点思考
171人看过
-
离婚案件执行的几点思考
153人看过
-
对当前立案监督案件的思考
498人看过
-
关于交通肇事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执行的几点思考
192人看过
-
关于办理渎职犯罪案件的两点思考
94人看过
-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154人看过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
基于什么条件对刑事案件案件立案标准浙江在线咨询 2023-01-23刑事案件立案需要达到以下这些标准: 1、有犯罪事实。即已经受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构成了犯罪。这种犯罪事实已客观存在,非主观臆测;已有证据证明,并非毫无根据。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如果其行为仅构成犯罪,而依法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也不应立案。 3、属于自己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
对未成年人抢劫案件适用法律的几点思考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17首先未成年人抢劫已触犯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其次未成年犯属于法定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根据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法发[2013]14号2013年12月23日发布2014年1月1日实施)的规定: 1、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
-
关于刑事案件立案后可以撤案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22自诉刑事案件立案后,可以撤销。刑事自诉案件是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可以调解自诉案件,自诉人可以在宣告判决前撤回自诉。
-
刑事案件再审是否属于重大案件立案条件湖北在线咨询 2021-11-29刑事案件申请再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2)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真实、不充分、应当依法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4)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五、审判人员在审理此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判决等行为。
-
刑事自诉案件立案条件是哪些哪些案件属于刑事自诉案件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041、程序标准。 (1)自诉人具备起诉的资格,即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被告人为已满16周岁、有责任能力的公民。 如果被害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者因受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告诉,或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由于年老、患病、盲、聋、哑等原因不能亲自告诉,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代为告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因前款规定的原因,被害人不能告诉,由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代为告诉的,代为告诉人应当提供与被害人关系的证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