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否过失犯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6 14:02:38 108 人看过

可以预见到社会危险后果的发生,因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造成社会危害的,属于过失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一、单位过失犯罪怎么处罚

(一)单位过失犯罪的处罚

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

(二)《刑法》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过失杀人罪是什么

过失杀人罪主要是指行为人因为自己的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形,该罪在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是过失的心态,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三、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了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体现出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根据该条规定,对于故意犯罪,都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刑法》第十五条规定了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于过失犯罪,刑法规定必须要由刑法明文规定是犯罪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因为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主观恶性上明显不同,故意犯罪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则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由于主观上的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对于过失犯罪,只有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的,刑法才将其列为犯罪,规定了刑罚措施。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5日 00:1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过失犯罪有没有犯罪动机,过失犯罪大概会怎么判
    一、过失犯罪有没有犯罪动机过失犯罪一般来讲,是没有犯罪动机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因为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危害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具有明确的指向即确定的目标,必然要有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的积极追求行为,而无论是间接故意的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的心理态度,还是过失的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都不具备犯罪目的所需求的行为的鲜明的目标性。另外,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密切联系而存在的,行为人因为某种需要而形成犯罪动机,并在犯罪动机的指引和推动下确定犯罪目的,如果说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具有动机却不存在犯罪目的,就违背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说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二、过失犯罪大概会怎么判?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
    2023-03-19
    113人看过
  • 医疗过失怎么判断的
    法律综合知识
    一、医疗过失怎么判断的有以下情形的,可以认定医疗机构存在过失:1.医务人员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2.医务人员违反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3.医疗机构拒不提供病历资料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二、医疗过失纠纷的诉讼费承担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的诉讼费应该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
    2023-11-19
    453人看过
  • 过于自信的过失怎么判断
    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即是指犯罪者在实施某项行为之时,明明意识到该行为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却过分相信自己的应对能力足以规避这些潜在风险,从而最终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本理论的核心特征在于:首先,行为人对自身的行为将有可能引发祸端有着清醒的认识;其次,犯罪者坚信凭借自身的才能、经验、技能或客观环境等有利条件,可以避开这些潜在的威胁;然而,这种盲目自信往往缺乏充分的依据与逻辑支持;最关键性的一点就是,尽管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灾难性的后果已然酿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4-08-06
    98人看过
  • 共同犯罪能否是过失犯罪
    共同犯罪不能是过失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如果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只有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才构成共同犯罪。一、不宜认定为共同犯罪的情形有哪些不宜认定为共同犯罪的情形:(1)共同过失犯罪:只要根据各个人过失犯罪的情况分别定罪量刑即可,不需要以共同犯罪论处。(2)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故意、过失行为与无罪过行为,更不成立共同犯罪。(3)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同时犯是指二人以上同时以各自行为侵害同一对象,但彼此之间并无意思联络的情况。(4)先后故意实施相关犯罪行为,但彼此没有主观联系的,不成立共犯。(5)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6)事前无同谋的窝藏、包庇、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或者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但如果事前有同谋的,则成立共同犯罪。(7)刑法分则将共犯行为正犯化后,无法成立共同犯罪。《刑法》第二
    2023-04-04
    67人看过
  •  怎样判断过失杀人罪自首?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人应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节较轻者则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的刑罚判决需考虑案件具体情况,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属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行为人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应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犯罪情节较轻,则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具体的刑罚判决还要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而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属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过 失 杀 人 案 件 中 自 首 的 处 理 方 式在过失杀人案件中,自首的处理方式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刑法》第68条的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然而,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首,也并
    2023-09-02
    349人看过
  • 是否构成过失爆炸罪如何判断,过失爆炸罪的构成要件
    一、是否构成过失爆炸罪如何判断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的行为。现实生活中,过失爆炸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特点都是由于行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安全引起的。如在易燃易爆物品仓库中乱扔烟头,引起爆炸等。从行为方式看,过失爆炸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以不作为方式完成的,过失爆炸罪,行为人必须负有特定的义务。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既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其引起爆炸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也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应当预见其爆炸行为可能造成
    2023-02-18
    362人看过
  • 犯罪是否“未得逞”要怎样判断
    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相区别的基本标志。犯罪为得逞即行为人所希望或者放任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结果发生说)。“未得逞”属于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并不为违法性、有责性提供根据,即不需要证明实行行为未得逞,只要已经着手又没有既遂的,就属于“未得逞”。《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4-05-07
    62人看过
  •  怎样判断犯罪行为是否完成
    本文介绍了犯罪既遂认定的标准,包括犯罪构成要件齐全程度、行为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以及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等。若满足以上标准,则一般认为犯罪既遂。同时,文章还指出,对于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犯罪部分的既遂认定:通常,我们会根据犯罪构成要件的齐全程度来判断犯罪是否完成。若有关犯罪要素已齐全,一般认为犯罪既遂,反之亦然;2、人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在中国,一般年满16一岁的正常人可以构成犯罪主体。而不满14一岁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主体。说白了,即使犯罪了,也不会被判刑;3、行为人必须是故意或者过失的,即犯罪主体存在过错。换句话说,因不可抗力或事故造成别人人身和财产损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为行为人没有过错,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素 材 : 犯 罪 构 成 要 件 齐 全 是 否 即 犯 罪 既 遂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
    2023-10-02
    454人看过
  • 怎样判断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判断是否着手,可以结合具体犯罪的罪状从两个角度考察:1.看行为的指向性是否明确和危害性是否明显,在有犯罪对象的场合,这种行为已经指向犯罪对象,在犯罪既遂包含犯罪结果的犯罪中,还会发生犯罪结果。2.看行为是否已经超越“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范畴。司法实践中,对于未上路或尚在途中的情况、单纯的尾随行为、守候行为以及寻找犯罪对象的行为,应认定属于“制造条件”,不应认定“着手”。怎样判断征收方征收程序是否合法判决土地征收程序是否合法,首先要判决土地征收是否合法,土地征收需要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然后要对征收进行公告,按公告的程序进行征收就是合法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
    2023-08-01
    385人看过
  • 如何从犯过程中判断是否构成了抗税犯罪
    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一个复杂的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还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抵制纳税,必然侵犯税务人员的个人权利。其犯罪对象包括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和依法应征的税务人员。这里的税是除关税外的国内税收。这是税务人员也限于依法征收国内税务的员工。这是抗税罪区别于走私罪。妨碍公务罪和其他犯罪的重要标志。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税收法规,以暴力、威胁方式不纳税的行为。.抗税罪表现为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税收法规主要指《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如果行为没有违反税收法规能构成抗税罪。如果没有纳税义务的个人用暴力阻碍税务人员征税,客观上可以拒绝他人不缴税,但其行为违反的不是税收法规,不能以抗税罪处分。2、抗税罪以暴力、威胁方式拒绝纳税的行为。这是抗税罪和逃税罪的根本区别。暴力是指犯罪分子袭击他人的身体,或者使用殴打、伤害、捆绑、禁闭等其他强暴手段,足以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的行为。恐
    2023-03-01
    98人看过
  • 过失犯罪什么意思怎么判
    所谓过失犯罪,乃指行为人为实现其行为可能对社会构成威胁之严重后果应有预见性,然而却因自身疏忽大意而未能察觉,或已然感知此类风险但又轻信能够化险为夷,最终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罪行。在主观恶性层面,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量刑讨论层面,我会全面评估犯罪事件的主题、本质、情节及其对社会所带来的实质损害程度。例如在刑法律中,过失致人死亡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若情节相对轻微,则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4-08-08
    312人看过
  •  判断过失罪行的方法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其认定规定包括:1. 犯罪行为必须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2. 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来处罚这种过失犯罪;3.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完全否定态度。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认定的规定:1.犯罪行为必须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这些结果通常属于较为严重的范畴;2.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来处罚这种过失犯罪;3.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完全否定态度。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如何评估?过失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需要考虑犯罪的严重程度,包括对受害者的身体或财产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犯罪对其他人或社会造成的潜在
    2023-11-12
    420人看过
  • 过失杀人罪如何判断?
    刑事责任能力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判刑标准:1、过失致人死亡情节严重的,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2、过失致人死亡情节较轻的,依法应当判处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利,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既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特征(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1、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2、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3、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三)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四)本罪在犯罪主观上的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该过失是针对死亡结果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
    2023-07-16
    152人看过
  • 前罪为过失犯罪是否为累犯
    律师解答:不是。不是,累犯要求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这是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一罪是过失犯罪,就不成立累犯。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过失犯罪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轻于故意犯罪,而且过失犯罪人再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而累犯制度的设立是以消除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为宗旨的,故不应也无必要设立过失犯罪的累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2024-05-05
    270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那么过失犯罪的判断顺序是什么?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02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 过失犯罪能否判加重犯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8-28
      过失犯罪有结果加重犯。对于构成过失犯罪造成的犯罪后果严重的,就属于是结果加重犯,人民法院在处罚时按照犯罪情节严重的进行处罚,但是处罚程度是要比故意犯罪的结果加重犯的处罚要轻的,常见的过失犯罪的结果加重犯有: 危险物品肇事后果特别严重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后果特别严重的;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 如何判断是否绑架犯罪? 怎样判断绑架犯罪?
      重庆在线咨询 2021-09-28
      符合以下要件的可判定是绑架。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 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的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 3、主体要件。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的目的。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
    • 过失犯罪中止是否算过失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1-10
      过失犯罪不存在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过失犯罪一般只有在造成了严重损害后果的情况下才会认定为犯罪,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过失犯罪中并没有适用犯罪中止的空间。 《刑法》第十五条 《刑法》第二十四条
    • 正当防卫怎么判断犯罪分子是否失手杀人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5-10
      1、正当防卫的行为人在防卫过程中失手杀人的,我国人民法院应当按照过失杀人罪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