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15 19:31:06 156 人看过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只要已经发生了损害后果,无过错的行为人就要承担民事责任。

当前,对于工伤保险赔偿,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所谓工伤赔偿的无过错原则,即无论职业伤害的责任在于用人单位、他人还是自己,受害者都应得到必要的补偿;这种补偿是无条件的,而不管劳动者个人是否有过错。

一、工伤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理论依据

工伤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加重了雇主的责任,有利于保护经济与谈判地位相对弱小的雇员,体现了劳动法保护弱者、实现社会实质正义的思想。该原则有一系列完整的支撑理论和理由,主要如下:

1.劳动者劳动环境的危险性,即人与机器相比总是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劳动者受到伤害是难免的;

2.劳动者的危险来自于用人单位,即凡利用机器从事生产活动的用人单位都有可能对其劳动者造成的职业伤害;

3.劳动者受到伤害都是非自愿的,即便劳动者受到伤害有时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但也并非出于自愿。工业社会的法律推定劳动者不会伤害自己。

4.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有利于保护雇员的权益。雇员与雇主相比,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谈判力量上,均是相对弱小的一方,在遭受人身伤害的情况下,雇员的处境更加不利,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可以使劳动者受到伤害能够及时获得救济。

5.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表面上加重了雇主的责任,但雇主可以通过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或依责任保险的方式,将所受的损失分配给社会大众。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工伤的认定

我国200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没有对工伤的概念进行定义,而是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采用列举的方法,将工伤分为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视同工伤的情形和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三种,进行界定,具体如下:

1.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视同工伤的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3.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2)醉酒导致伤亡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所列举的界定工伤的各种情形,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如日、德等是基本一致的。以德国为例,根据《中德劳动立法合作项目成果概览1993-1996》,德国工伤保险的范围有三大类:

1.工业事故:

工业事故是指被保险人所遭受的与被保险的活动相联系的事故。它具体可以理解为是雇员在工作期间或公司派遣其外出工作期间以及公司组织旅游等集体活动期间所发生的事故。

包括

(1)与公司工作相关的安全保障、运输、维修、装卸设备仪器而产生的事故;

(2)每月一次去银行领取工资(工资已被雇主转至银行)而发生的事故;

(3)公司组织的运动会(运动会主要不是以竞争为目的)上发生的事故;

(4)在由公司组织的聚会和短期旅行间所发生的事故。

2.上下班交通事故:

上下班交通事故是指发生于上下班直接道路上或必须绕道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包括

(1)上下班交通事故;

(2)上下班接送小孩途中所发生的事故(排除工作期间);

(3)同他人共搭车上下班而绕道,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事故;

(4)为更快到达工作单位而绕道(较正常更远的路线),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事故;

(5)因修路等原因交通改道,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故。

3.职业病。

构成工伤保险中所认定的职业病要同时具备:

(1)该种疾病是由劳动岗位因素所引起的;

(2)从事该劳动岗位的人群得此病的比例高于其他一般人;

(3)该种疾病要被列入联邦政府的职业病名录之中。

4.工伤保险的排除情况;

第一,故意的行为;第二,主要原因在于醉酒而产生的事故;第三,私人行为。

很明显,我国沿袭了德国关于工伤认定的立法模式。德国立法中所列举的工伤事项,与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稍有不同,但与《工伤保险条例》所体现的立法意旨却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参考这些不同点,对于判断那些《工伤保险条例》未列举的工伤事项,是有益处的。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工伤保险条例》排除工伤的情形中,包含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5日 20:4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机动车相关文章
  • 过错责任原则有什么作用
    我国《民法典》中的过错责任原则有如下作用:1.淳化道德风尚侵权行为法中的过错责任原则体现了强烈的道德价值,过错要以道德为评价标准,对过错的确定必然包含着道德上的非难,对过错行为的制裁,实际上是对在道德上应受非难的行为的制裁。审判中分清是非的过程,也就是道德标准适用的过程。所以贯彻过错责任原则,对于淳化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至关重要。2.确定行为标准人们有选择行为的自由,过错意味着行为人选择了一种与法律和道德要求不相容的行为,行为人应对此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可见法律上的过错体现了对行为人的行为的违法性,非道德性的价值评断。在过错概念中包含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对过错和非过错的评价,实际上是行为准则的确定。3.预防损害的发生适用过错责任通过教育、惩戒有过错行为人,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行为,以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对过错行为的制裁,意味着法律要求行为应该尽到合理的注意,应该象一个谨慎、勤勉、细
    2023-06-11
    386人看过
  • 无过错归责原则的定义
    无过错责任原则必须要有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且特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责任的承担不考虑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在认定责任时无需受害人对行为人具有过错提供证据,行为人也无需对自己没有过错提供证据,即使提供出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据也应承担责任。侵权案件中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的情形有哪些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2、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致人损害的,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3、提供个人劳务一方因劳务致人损害的,接受劳务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4、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为无过错责任销售者具有过错的,承担最终责任;销售者无过错的,生产者承担最终责任。5、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6、因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污染者承担无过错责任。7、高度危险责任中,从
    2023-07-18
    218人看过
  • 工伤赔偿适用雇主单方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我国《劳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均规定: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的劳动关系所在企业负责。由此可见,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条件提供者,单方负有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安全和健康的法定义务,这既是对劳动者的义务也是对国家的义务。发生工伤事故,就意味着用人单位违反这一法定义务。因而,用人单位单方对受伤者负有赔偿责任。这是一种直接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合同约定所产生的赔偿责任,并且是一种不论受伤害者有无过失的赔偿责任。所以,受伤害者的经济损失应由用人单位全部负责,这既不能在合同中约定减免,也不能以受伤害者有过失而推卸。当在有高度危险来源的场合发生损害事故时,高度危险来源本身就是高度危险来源拥有者就该损害事故承担赔偿责任的依
    2023-06-29
    499人看过
  • 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1)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应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管用人单位是否有过错,都须依照法律法规对受伤害的职工承担赔偿责任,不因无过错而免责。(2)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政策规定共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按政策规定支付工伤赔偿。一、买了工伤险没买社保工伤了怎么赔偿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的,劳动者发生工伤后,劳动者可以获得工伤赔偿,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的责任。1、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即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向工伤职工支付工伤待遇的制度。2、如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工伤职工缴纳保险且拒不承担工伤职工工伤待遇的,工伤职工可以依法申请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待遇。3、有什么疑问,可以拨打12333咨询当地劳动部门。4、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
    2023-06-20
    251人看过
  • 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的弊端
    无过错责任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加大了对受害人的法律保护,但在审判实践中,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并存,其不足之处和存在的缺陷愈来愈多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无过错责任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首先,无过错责任缺乏必要的弹性。所谓弹性,就是可伸缩性、可解释性和可变通性。之所以说无过错责任不具有这种必要的弹性,理由如下:第一,无过错责任的立法表述为列举式,而非概括性。这种硬性规定致使无过错责任无法作出必要的伸缩解释,当客观现实情况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第二,无过错责任的成立一般只要求两个条件即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考虑过错的存在与否。在具体适用该责任时就像做题套公式一样,只要条件具备,就可套用。这使得被告方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没有充分、有效地保护被告方的合法权益。其次,在实践中,意外事件易与不可抗力发生混淆导致适用无过错责任时面临困惑。意外事
    2023-06-07
    433人看过
  • 如何正确理解工伤认定中的无过错原则
    一、如何正确理解工伤认定中的无过错原则?1、工伤保险待遇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指的是如果职工遭遇了工伤,不论职工本身在完成工作职责时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其应当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职工就能依法享受;2、无过错原则就是无论当事人在行为上有没有过错的,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由此看来,即使是因为工伤,并非用人方主观想造成的,用人方也需要承担无过错责任。《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
    2023-06-11
    162人看过
换一批
#交通常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机动车
    词条

    机动车是指使用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车辆,通常包括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等各种车辆。机动车具有速度快、操作灵活、舒适性高等优点,但同时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驾驶。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和排放标准,并取得相应的行驶证和... 更多>

    #机动车
    相关咨询
    • 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区别是什么,法律规定是什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8-18
      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区别是包括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不同、过错的轻重对责任的影响不同以及当事人承担的责任标准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的侵权责任得划分的规定中,其实我国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只包括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种。
    • 过错推定原则与无过错责任有关联吗
      广东在线咨询 2023-10-29
      是有一定关联的。如果双方针对一个案件产生的纠纷无法确定过错责任的,那么是可以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来决定最终的责任归属的。如果双方确实无法达成意见的,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处理。
    • 什么是过错责任过错责任原则?什么是违约责任和过错责任的区别在哪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15
      过错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由于当事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引起的违约责任。在发生违约事实的情况下,只有当事人有过错,才能承担违约责任,否则,将不承担违约责任。过错责任原则包含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违约责任由有过错的当事人承担。一方合同当事人有过错的,由该方自己承担;双方都有过错的,由双方分别承担。例如,在来料加工合同中,定作人提供的材料质量不合要求,要承担违约责任。承揽人本应按合同规定对来料先行检
    • 什么是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原则? 什么是机动车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15
      什么是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叫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确认责任的准则。执行这一原则,主要不是根据行为人的过错,而是甚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为人的活动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而由法律规定的特别加重责任。学术上也把无过错责任称之为“客观责任”或“危险责任”,英美法则称之为“严格责任
    • 什么是“无过错原则”?
      广西在线咨询 2021-11-15
      无过错责任原则又称客观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这是民法归责原则中的一个特殊原则。主要意思是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事实客观存在,行为人的活动和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造成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特别是加重其责任,使行为人对损害后果承担法律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提出了无过错责任。最早在《法国民法典》中得到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责任保险等制度的发展,损害赔偿由个人转向社会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