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枉法罪的认定:
1、客体要件,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要件,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徇私、徇情枉法的行为。
3、主体要件,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
4、主观要件,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该罪。
徇私枉法罪量刑标准
《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徇私枉法罪该怎样认定
174人看过
-
什么是徇私枉法罪怎样认定徇私枉法罪
165人看过
-
怎样认定徇私枉法罪
478人看过
-
如何认定徇私枉法罪徇私枉法罪怎么认定
174人看过
-
怎么认定徇私枉法罪
98人看过
-
什么是徇私枉法罪如何认定徇私枉法罪
171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徇私枉法罪应该怎么认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2-09-04(一)司法工作人员如果不是出于徇私、徇情动机,造成错押、错捕当事人的,一般不构成本罪但应根据不同情节,区别对待。对于出于严重官僚主义,极端不负责,草率从事,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按玩忽职守罪论处;对于情节严重,造成一定后果,可由所在单位酌情给予行政处分;对于因缺乏经验,思想方法主观片面,或因任务紧,案件多而粗枝大叶,调查研究不深人细致,事实证据不清,或因政策水平低,缺乏专业能力等原因而造成的,则应作为
-
徇私枉法罪怎样认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09徇私枉法罪怎么认定?区分徇私枉法罪与伪证罪的界限(1)主体要件不同。本罪的主体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而伪证罪的主体是在侦查、审判过程中出现的四种诉讼参与人,即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2)客观要件不同。本罪在客观上须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徇私、徇情枉法的行为;而伪证罪除鉴定人、翻译人、记录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并有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作伪证外,证人只是具有证人的身份,了解案件情况的人,不要求身份条件
-
怎样认定徇私枉法罪重庆在线咨询 2022-05-17认定为徇私枉法罪,要符合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1、客体要件 徇私枉法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要件 徇私枉法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徇私、徇情枉法的行为。 3、主体要件 徇私枉法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4、主观要件 徇私枉法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该罪。
-
徇私枉法罪怎样认定?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28认定徇私枉法罪,核心在于认定徇私枉法行为,具体来说: 1、对明知是无罪的人使他受追诉。 所谓无罪的人,既包括根本上无违法犯罪事实的人,也包括虽有违法行为但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人,还包括虽然构成犯罪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依法不应追究,如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所谓使他受追诉,是指对无罪人员不应该进行侦查、起诉、审判等刑事诉讼活动,但为了徇私徇情,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对无罪的人立
-
徇私枉法罪该怎么认定安徽在线咨询 2022-09-04(一)司法工作人员如果不是出于徇私、徇情动机,造成错押、错捕当事人的,一般不构成本罪但应根据不同情节,区别对待。对于出于严重官僚主义,极端不负责,草率从事,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按玩忽职守罪论处;对于情节严重,造成一定后果,可由所在单位酌情给予行政处分;对于因缺乏经验,思想方法主观片面,或因任务紧,案件多而粗枝大叶,调查研究不深人细致,事实证据不清,或因政策水平低,缺乏专业能力等原因而造成的,则应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