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进行故意杀人罪的辩护
1.被告人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1)被告人行为不具有故意性。故意伤害罪的成立,必须满足故意的要件,即被告人的行为是有意的,即有故意的。如果被告人的行为不具有故意性,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例如,在某一种情况下,被告人的行为只是出于过失,或者是由于无意的,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2)被告人行为没有造成伤害。故意伤害罪的成立,需要满足造成伤害的要件,即被告人的行为必须造成伤害。如果被告人的行为没有造成伤害,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例如,被告人的行为只是威胁,但没有实际造成伤害,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3)被告人行为归于其他犯罪。如果被告人的行为归于其他犯罪,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例如,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2.被告人的行为是出于正当防卫。
3.被告人的行为是出于依法行使权利。
4.被告人行为是出于正当教育。
二、怎么区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1.从定性上讲:故意伤害罪行为人主要是对他人身体上进行伤害,但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而故意杀人罪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人的行为,且主观上希望受害人死亡,即使因某种原因,受害人未死亡的,亦有可能涉嫌故意杀人罪。
2.从量刑上讲: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行为人涉嫌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公安机关即可立案侦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n(一)多次聚众斗殴的;\n(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n(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n(四)持械聚众斗殴的。\n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该如何辩护
406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辩护词-亲母杀女案
444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辩护】申清枝主任成功辩护鄢某某故意杀人案
173人看过
-
涉嫌故意毁坏他人财产如何进行辩护
140人看过
-
故意杀人案辩护律师?
308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辩护词模板刑法
482人看过
-
如何自我辩护故意杀人案广东在线咨询 2022-05-10故意杀人罪的辩护要点一般在犯罪动机上。如果强调无犯罪动机案件性质就会向过失杀人方面转化,判处会轻。如果故意杀人的犯罪动机成立,那一般就会在动机形成的原因努力,一般来说,正常人谁也不会愿意无故杀人,因此故意杀人的犯罪动机的形成往往在内容上复杂,在时间上也比较长,往往有一个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往往可以还原真相,使法院判断客观判决真实服众。
-
故意杀人罪无罪辩护审判结果如何?云南在线咨询 2022-06-30故意杀人罪是一种很严重的暴力性犯罪,会剥夺被害人的生命权,我国对其的处罚也是很重的。不少故意杀人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都会委托专业律师来为自己进行辩护。而辩护词就是律师作辩护的方式之一。
-
如何委托辩护人进行犯罪辩护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19《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
-
故意杀人罪辩护律师怎么样辩护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19涉嫌故意杀人罪,法定量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本案是否构成犯罪,要看当事人是否有犯罪事实,及是否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成立,量刑要考虑犯罪动机、社会危害性、是否有从轻或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辩护人可以提供以下法律服务:1、在侦查阶段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涉嫌罪名和有关案件的情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代理申诉和控告;2
-
【刑事辩护词】故意杀人罪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11故意杀人罪辩护词三、本案从证据上看,只有被告人口头供词,没有其他相关物证能够直接予以证实。而口供作为一种言辞证据,是一种主观随意性强、稳定性差、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的证据,将其作为定案依据证明效力相对较弱。同时,本案被告人供词对事实的描述前后存在多处不一致。从最高人民法院“慎用死刑”和“疑罪从无”精神的角度出发,不宜直接处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