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聘工作被忽悠贷款培训,公司是否涉嫌诈骗
应聘工作被忽悠贷款培训,是违法的。如果招聘公司和网络贷款机构进行合作,借助招聘网站以招聘的形式对求职者进行有偿高额培训。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的,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招聘公司涉嫌诈骗,理应受到惩罚。
二、在一家培训机构被贷了款第2天不想去了可以退款吗
可以去培训机构办理退款,如双方贷款合同中约定违约事项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责任,即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也就是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所承担的责任。即使当事人对违约金有合同的约定,法官也应按照有无实际损失以及实际损失的大小对违约金的约定加以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九条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报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钱债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
三、培训机构诈骗如何维权
1、培训机构归教育局管辖,首先可以向教育局投诉其违规办学教育局会进行相应的处理;
2、受害方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证据报警处理,如有培训机构印章的合同、付款的凭证,包括发票或收据及刷卡的单据等,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进行审理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
应聘工作被忽悠办贷款岗前培训怎么维权
356人看过
-
找工作的地方忽悠办培训贷属于诈骗吗
245人看过
-
找工作被忽悠参加培训进行贷款服务怎么办
84人看过
-
被忽悠借了培训贷款,不还会怎么样
373人看过
-
打着公司招聘的幌子忽悠学生办理培训学费贷款违法吗
249人看过
-
贷款被骗如何应对培训诈骗
344人看过
-
被忽悠贷了培训贷,怎么处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09-28倘若您遭遇到借贷欺诈行为,请务必立即联络所处地区的公安部门,采取严肃预防和打击措施以扼制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同时,您需要谨慎收集并保存相关的证据材料,例如贷款合同、收款收据、借款凭条,以及涉及银行转账等方面的联络信息、电子邮件、社交软件聊天记录、图片及地址等资料,力求充分且全面地证明您所遭受的损失。特别提醒您,在前往公安机关报案时,最好了解一下是否存在其他与您遭受同样欺诈行为的受害者已经提出报
-
招聘转培训是诈骗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4-10-05以招聘之名义行骗局欺骗教育,这无疑会涉及到诈骗犯罪的可能性。诈骗,顾名思义,乃是以非正当的意图,勒索他人大量的公私财帛的违法行为。在此种性质的活动里,若招聘人员采用虚假宣传、掩盖真实情况,或者承诺以优厚薪酬来诱使应聘者接受培训,然而实际上却没有给到有实际意义的培训或是培训内容与承诺明显不符,那么此举便很可能触及诈骗的底线。另外,倘若招聘人员在招聘的过程中向应聘者明确表示培训乃全免费服务,然而待到培
-
培训机构涉嫌诈骗,如何维权?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25在签署任何相关协议或合同之前,请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其中的各项条款,确保充分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和需承担的责任。如果在签订合同后遭受欺诈行为,请确保确认自己的各项权利和应尽义务,并迅速采取适当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与培训机构充分沟通后,积极地解决问题。在整个协商过程中,请保持冷静,清晰客观地阐述所遇到的状况,并让对方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对方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行
-
被骗子公司忽悠怎么办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07报案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结果,甚至没有结果。一心想追回自己财物损失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被骗金额较少的。希望被骗者放平心态不要过于纠结。 ◆经常看法制节目其犯罪嫌疑人,很多都是从可怜的受害者变成可恨的犯罪者。故此希望被骗者端正心态,不要动歪脑筋,想法从他人身上弥补自己损失。 ◆提供防骗意识,建议多看法制节目。切忌贪图便宜轻信他人和向陌生人直接打款、转账而不通过第三方平台。
-
能否取消被骗贷款培训?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12-19如果因为受骗而签署了贷款合同,仍然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借助仲裁机构进行裁决,以废除该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贷款合同被视为可撤销的合同范畴。 不过,行使合同撤销权受到一定的期限限制。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在意识到存在可以撤销的事由后的一年内启动相关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