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因家庭暴力离婚的现象时常发生。那么,因家庭暴力离婚可以获得哪些赔偿呢?家庭暴力离婚是否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呢?关于这个问题,本文将通过一则案例来详细分析。
案例:
聂文(化名)与梁国华(化名)于2005年9月结婚。婚后,梁国华经常酗酒后对聂文大打出手。2011年12月某日,梁国华喝酒后又对聂文进行殴打,经法医鉴定为轻伤。2012年1月,聂文在本律师的帮助下以在婚姻存续期间,梁国华对其实施家庭暴力,使其身体、精神都遭受到巨大痛苦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要求平均分割夫妻共同所有的房屋、银行存款等,并要求梁国华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
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之一就是家庭暴力的认定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除此之外,符合《民法典》第1091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离婚时未提起损害赔偿的,可在离婚后一年内提起。
本案中,聂文遭受家庭暴力,有充分的证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法院起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得到了法院的支持。但同时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何证明对方家庭暴力?这就需要婚姻当事人在婚姻生活过程中遇到家庭暴力时,首先要报警,以警察出警并做笔录来证明对方家庭暴力的事实,其次找居村委会或妇联保护自己权益。再次,如有受伤,及时就医并保存好医疗病历及相应材料。对方实施家庭暴力时的录音录像及施暴者的保证书承诺书亦可以作为证据来使用。总之建议当事人尽量保存好证据,这才是本案胜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n(一)重婚;\n (二)与他人同居;\n (三)实施家庭暴力;\n(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n(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费案例分析之家庭暴力
480人看过
-
精神损害赔偿金能否在离婚后主张?
339人看过
-
出轨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吗,离婚损害赔偿主张时间
452人看过
-
婚姻无效精神损害可以主张赔偿吗
92人看过
-
被家暴后可以主张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各多少钱
409人看过
-
家庭暴力可以提起离婚损害赔偿吗
237人看过
-
家庭暴力精神损害能赔多少福建在线咨询 2022-09-03根据《解释(一)》第28条的规定,《婚姻法》第46条所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物质损害赔偿可以支付等方式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可以根据无过错方的请求判令有过错方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的确定,可以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
离婚时家庭暴力对精神损害赔偿有影响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2如果夫妻离婚是因一方实施重婚、家庭暴力、姘居等行为导致的,无过错一方可以要求过错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为配偶一方的过错而给他方造成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害,在离婚时,有过错的一方应对受害方的损害予以赔偿。至于损害赔偿的金额,法院会根据过错方的行为对无过错方造成的伤害程度、双方的经济状况酌情确定。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是否需要考虑照顾无过错方的利益问题,本法第四十六条建立了离婚损害赔
-
2022年家庭暴力离婚有精神损害补偿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3-01-031.家暴离婚有精神损失费。 2.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3.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
侵权责任是否可以主张赔偿精神损害甘肃在线咨询 2022-04-21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
-
精神损害可以主张什么赔偿安徽在线咨询 2022-08-22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都可以适用于精神损害之诉。精神损害是非财产上损害,它所体现的是因侵权人侵权行为造成的受害人肉体或心理上的痛苦,这种痛苦程度,非受害人难以感受。即使同是受害人,因人而异,各受害人对这种精神损害的感受程度往往也不尽相同。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应根据具体情形判令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精神损害,后果如果没有达到严重,比如,受害人只是表现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