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不还债子女名下财产是否能够被法院执行
父母欠债,子女名下的房产不会被执行,只会执行父母的财产。强制执行的规定有,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二、不还债务诉讼时效有何规定
欠钱不还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债权债务纠纷要提交以下证据:有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证明债权人已经履行了其义务的证据等。
当事人因为债权债务纠纷提起诉讼的,对于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负担提供相关证据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父母欠债不还子女能否处置其名下财产
414人看过
-
父母财产是否面临风险:子女欠债法院能否执行?
243人看过
-
父母债务未还子女的财产能否被法院查封
360人看过
-
离婚时,孩子的财产是否能够被分到父母名下?
267人看过
-
子女欠债,父母偿还是不是能够
224人看过
-
子女名下房产能否被法院查封以偿还父亲欠下的债务?
78人看过
-
父母名下回迁房能否被法院执行湖北在线咨询 2024-12-06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如果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只能处理被执行人依法拥有处置权且行径合法的财产,而其父母所持有的任何财产都不在被执行范围之内。 如果债权人在负债之后,故意将自身资产转移至父母名下,此时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冻结并查封父母所有相关资产,以保障其法律权益不受损害。
-
父母亲的财产能否被法院执行?北京在线咨询 2025-02-25父母的财产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被法院执行,但存在特定情形时可能涉及父母的财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分析如下: 1. 财产权归属原则 父母名下财产属于其独立所有权,法院执行通常仅针对债务人本人财产(民法典第240条、第1044条)。子女的个人债务不直接牵连父母财产权益。 2. 例外情形 ① 担保关联责任:若父母为子女债务提供担保(如抵押或保证),法院可依法执行担保范围内财产
-
孩子不是被执行人, 父母离婚后将财产转到孩子名下, 法院能强制执行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04孩子不是被执行人,但如果擅自转移财产,逃避履行法律文书债务的,将财产转到孩子名下的,法院可以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
-
父母将债务给子女对子女的财产能否执行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2-021、要看子女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其欠下的债务由其个人偿还,与其父母无关。 2、无民事行为能力,父母作为监护人承担子女偿还欠款的责任,会涉及父母财产的执行。 3、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1)配偶; (2)父母、子女; (3)其他近亲属; (4)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
-
子女欠下的债务能否用来强制执行父母的财产?河南在线咨询 2025-01-10依据《民法典》第三十四条,监护人负责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子女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障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过程中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若监护人未能履行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则需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