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执行通知书的弊端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4 15:23:28 159 人看过

执行通知是人民法院在受理执行案件后,向被执行人发出要求被执行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书面通知,又称为执行通知书。但在司法实践中,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实质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法律文书

民事诉讼法第220条规定:执行人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第279条进一步规定:民事诉讼法第220条规定的执行通知,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申请执行书后的10日内发出。同时民事诉讼法第221条、第222条、第223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采取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等执行措施,其前提条件都是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这些规定表明,在采取执行措施前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是必经的法定程序。只有经发出执行通知,给被执行人一个适当的自觉履行期限,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时,人民法院才有权强制执行,否则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措施。从这一规定看,其充分体现了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执行人员既不能片面强调强制执行、采取简单粗暴的执行方法,也不能片面强调说服教育、忽视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其立法本意,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在执行程序中,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前,都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一是导致出现两个重复的执行依据;二是导致出现两个履行期限,容易造成当事人误解,认为只有不按照执行通知书确定的期限履行才有被强制执行的后果,而不按照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履行则无所谓。

二、给案件执结带来消极作用

在执行工作实践中,以发出执行通知为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执行措施的必经程序,往往使将要采取的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人为地增加执行难度,束缚执行人员的手脚,使他们不但不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有效地防止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躲避债务,反而打草惊蛇,提醒了那些缺乏法制观念、不愿自觉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使他们知道法院即将要采取强制措施,从而预先采取对策,或转移财产,或悄然外逃,或以其他方法给执行工作设置障碍,等到执行通知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法院采取强制措施时,被执行人已无财产可供执行,甚至连人都不见了,致使有的执行案件不得不长期处于中止状态,无法执结,执行人员空耗许多精力和财力,最终毫无结果。

三、削弱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

执行通知是依据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书等法律文书而发出的。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本身即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是最具有权威的执行通知,其法律效力并不在执行人员所发出的执行通知之下。执行通知虽也具有一定权威性,但它毕竟是由执行人员签发的,其权威性决不应高于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法律文书一旦生效,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即应自觉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当法院依据权利人申请立案强制执行时,这时作为被执行人的义务人对已生效的法律文书这一最权威的通知已经是逾期未履行了,如这时还不能对被执行人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保全性质的强制措施,而要等到其再对执行通知来一次逾期未履行,才能采取此类措施,这就极易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对法院的判决、裁定可以逾期不履行,而对执行通知却不能不按期履行,否则法院将要采取强制措施,似乎执行通知的法律效力比判决书还要大,从而使生效法律文书的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蒙上一层阴影。同时这也是对不自觉履行义务的人的一种过度的宽容,默许一部分人公然置法律于不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受到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同一强制措施出现不一致性

民诉法总则部分第九章第92条规定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民诉法第93条还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这里所说的财产保全措施指的是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其中的查封、扣押、冻结与民诉法第221、222、223条中所规定的查封、扣押、冻结是同样的字眼,所不同的是依照法律规定,前者是财产保全措施,后者是强制执行措施;前者在诉前或诉讼过程中实施,后者在执行阶段实施。两相对照,使人产生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在诉讼中甚至诉前即可采取的措施,诉讼结束判决生效后再采取时,反而条件更加苛刻?为什么诉前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的措施,在法律文书生效后反而要等到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后才有权采取?为什么在尚未进入执行阶段时能及时采取的措施,进入执行阶段后反而被执行通知规定的期限所拖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30日 17:3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保全相关文章
  • 浅谈执行监督权
    执行期限
    一、原执行体制下的执行监督绝大部分执行案件实行的是执行独任制。执行干警就如同承包到户的农民一样,各干各的承包田,彼此不相沟通和往来,至于每起执行案件是如何执结的,采取了那些方法和措施,是否存在违法、违纪现象,则绝少被问及和了解;执行员在执行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大,什么时间送达、取证,执行的快、慢,是否采取强制措施,采取何种强制措施均由自己决定。甚至出现案件到办案人手后已两年,却没有送达执行通知书的现象,以致错过执行良机,造成当事人上访;个别执行员在形式上虽按执行程序操作,实质上却不做耐心细致的法制宣传,教育疏导,也不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当事人实际支出费没少花,却没有一点执行效果,引起当事人的强烈不满;更有甚者,借手中所集中的权力,勒卡当事人,从而败坏了人民法院的声誉,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形象。以上种种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执行工作的职权划分不清晰、运作机制不科学,执行权过于集中,又缺乏行之有效的
    2023-06-06
    184人看过
  • 谈保密工资制的弊端
    在我看来,保密工资制度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管理要求相违背的一种薪酬制度,也是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基础的,是一种不可取的薪酬制度。可以说,我国部分企业实行保密工资制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事不遂愿,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的保密工资制能达到或接近预期效果。造成保密工资制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1、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的分配观念在我国有着极深的思想、文化渊源,人们不仅把企业给予自己的薪酬作为劳动报酬,而且很自然地将其作为企业对自己工作效果的评价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公正、公平、公开,而保密工资制所采取的员工工资额由企业与员工之间单独谈判的方式确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成了必然的存在。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企业员工看来就是不公正、不公平的具体表现。为了避免这种不公正、不公平的薪酬制度带来员工之间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只能采取不公开的方
    2023-06-05
    66人看过
  • 浅谈没收财产的执行
    没收财产是强制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一部或者全部的财产无偿地收为国有的一种刑罚方法。在一般情况下,犯罪人不会自动将其被没收的财产交付给人民法院的,若被判处有期徒刑,因人身被羁押,则不可能自动交付,因而,没收财产的刑罚通常都需要进入执行程序强制执行。刑法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的或者应有的财产。”这是一条没收财产的内容和范围的规定。根据这条规定,在审判和执行中,没收财产的范围受三个方面的限制。一、限于犯罪人个人所有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财产。根据罪责自负原则,对犯罪人判处没收财产刑罚,应当只限于犯罪人个人财产,不得没收他人财产;包括属于犯罪人家属所有或应有的财产。至于没收犯罪人全部财产还是部分财产问题,应以具体案情而定。在通常情况下,一是考虑
    2023-06-14
    341人看过
  • 浅谈可替代行为的执行
    可替代行为的执行,是在法律文书指定履行的行为属可替代行为时,所实施的关于行为请求权的执行。可替代行为是指行为由被执行人自己实施或由第三人实施,对于债权人在经济上或法律上的效果并无不同。这种行为,可以是属于一般劳务的供给,例如,砍树、拆除房屋、运送物品、清除污水等,也可以是属于技术性劳务的供给,例如制造机器、设计图纸、修建房屋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1条规定:对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者其他人完成,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60条第2款规定:对于可以替代履行的行为,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他人完成,因完成上述行为发生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该规定是关于可替代行为执行的一般方法。该类执行的基本方法是替代履行,即在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指定的可替代行为时,执行法院可委托第三人(有关
    2023-06-06
    60人看过
  • 浅谈民事执行的原则
    执行原则是指对执行活动起指导作用的准则,是在整个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当事人、协助执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执行原则体现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决定于民事执行的性质,同时也反映了民事执行的精神实质。根据民事诉讼法和适用意见的有关规定,以及司法实践的经验,一般认为,执行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原则:一、执行合法原则执行合法原则,是指执行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民事执行作为人民法院的职权行为和权利人借以实现其民事权利、义务人被强制履行其义务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执行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根据,没有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执行程序不能开始和进行。(2)执行必须以法定方式开始。人民法院除依职权主动执行的情况外,其他案件均须依申请开始,而且权利人申请必须符合执行的全部条件。(3)执行必须以法定程序和步骤进行。对于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在执行中应当严格
    2023-06-06
    268人看过
  • 浅谈注射执行死刑
    2003年6月26日,海南中院受命组织实施了海南省首例使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任务完成十分圆满。作为具体组织实施者之一,我颇有感受,想就几个实际问题谈点个人看法。如果就现代行刑方式的文明程度而言,应当首推注射行刑。从此次现场实施情况看,死刑犯在整个行刑过程中始终表情平静,没有表现出恐惧和激动情绪。躺上行刑床升入刑车后既闭上双眼,并很快在药物作用下进入麻醉状态,直至验明死亡,犯人始终平静如初,执行现场也安静有序。据各地法院试行注射行刑的情况看,犯人对这种行刑方式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能主动配合。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注射行刑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一改枪决执行的血腥场面,既体现了法律尊严,也满足了人道主义需求。二是注射行刑集中体现了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生理上属于无痛致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犯人生理上的需求。三是从心理上说,注射行刑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死刑犯人的精神需求。犯人死亡前希望能在平静安详的环境和
    2023-06-11
    430人看过
  • 浅谈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一、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特点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具有以下特点:1、执行机关是人民法院,而非行政机关。虽然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申请人也为行政机关,但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权的享有者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人民法院。2、执行根据应该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进入行政诉讼,没有经过人民法院的裁判,而且已经发生法律效力。3、执行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定确定的权利人。被执行人只能是公民、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孙浩
    2023-06-06
    461人看过
  • 浅谈电子警察的利与弊
    电子警察的诞生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交通违法车辆抓拍、实现道路实时视频监控、实时采集交通数据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依据,也为综合利用管理信息平台、全方位加强交通信息诱导提供了保障,有效遏制了交通违法行为,规范了路面行车秩序,解放了警力,扩大了管控范围,延长了有警时间,减轻了民警工作强度,缓解了警力不足与交通需求迅速增长的交通矛盾、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高发等问题。但作为一种科技设备,电子警察在应用管理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解决。一、电子警察应用的优势电子警察作为一种现代交通管理手段,科技含量高,在交通管理中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增强了震慑效果。当前,一些驾驶人守法自觉性不高,尊警不遵法现象较为普遍。电子警察通过全天候的实时监控,这种非现场式的手段对违法行为人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有利于消除一些驾驶人的侥幸心理,使驾驶人时时都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其在看不到警察的时候也能
    2023-06-08
    85人看过
  • 浅谈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法律综合知识
    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这里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而不是子女。因为探望权纠纷案件涉及人身问题,如果执行不当,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对于拒不配合权力人行使探望权的监护人,法院只能要求监护人予以配合,比如送到指定地点由另一方探望。《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2024-04-27
    339人看过
  • 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的弊端
    一、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的弊端(一)公证机构不具有财产保全的权限,不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从前述描述可以看出,公证机构仅仅是一种民间证明机构,在办理有关案件过程中,公证机构并不能像法院那样在债权人起诉的同时,对有关债务人的财产采取查封措施,以保证将来债权人实现债权。虽然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可以跳过诉讼程序,直接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前提仍然需要向公证机构申请《执行证书》,这也将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在此期间债务人的财产完全有可能为其他法院所查封、冻结,进一步增加债权人实现债权的风险。(二)执行证书中无法替债权人主张为实现债权所支出的相关费用虽然现今银行等金融机构甚至民间借贷中的出借人等,都会在借款/贷款合同中约定,债权人为实现债权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
    2023-04-24
    52人看过
  • “执行通知”弊大利小
    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限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是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后强制执行前的必经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规定,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七十九条将此规定明确为收到申请执行书后十日内发出。《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第二十四条又进一步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执行案件后,应当在三天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其本意是对那些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当事人,再给他们一个自动履行的机会,让其有充分的时间筹集资金,合理安排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执行工作实践中,执行通知的弊端渐渐地显露出来,使执行通知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其弊端表现在:(1)执行通知书导致出现了两个重复的执行依据,
    2023-04-25
    483人看过
  • 浅谈“钓鱼式”行政执法
    2009年9月8日,上海一位白领张军(化名)因好心捎了一位自称胃痛的路人,结果遭遇倒钩——运管部门钓鱼执法,张军被扣车罚款一万。9月28日,当事人张军向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依法判决撤销行政处罚决定,退还罚款。此案现已立案。此事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对钓鱼执法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本文拟从法学理论视角来客观分析钓鱼式行政执法,以此来剖析钓鱼式行政执法的相关问题。一、钓鱼式行政执法的来源钓鱼式行政执法源于英美的警察圈套,又称执法圈套、诱惑侦查,这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主要用于刑事侦查中。其产生于美国的二十世纪初,当时美国的社会治安极差,违法犯罪猖獗,为了有效的进行侦查,打击犯罪,警察常常主动出击,制造陷阱,诱惑犯罪人,使其上当受骗,从而抓捕,将其送上法庭。这个制度虽然能够有效的打击犯罪,但是如果是对本没有犯罪意图,却因警察的诱骗而实施了犯罪,从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显然违背了
    2023-06-06
    55人看过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执行弊端
    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是指不执行法院判决结果,情节严重的行为,它有具体的量刑标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作为自诉案件处理,不合理之处甚多。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后,虽然将其改为了公诉案件,但却仍规定由作出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对于这样的管辖,有如下弊端:1、原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后,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原判决、裁定的事实均由其来进行作证和裁判,这种从整体上来由原审人民法院兼证人与审判者双重身份的做法显然有悖于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定。2、从法院内部看,虽然原判决、裁定由执行部门执行,虽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由刑事审判部门进行审理,但是由于两部门间的同事关系的密切和长期存在,刑事审判部门可能会碍于情面或其他原因,对于执行部门执行判决、裁定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到其滥用职权或失职行为等的
    2024-04-27
    408人看过
  • 浅谈连带之债案件的执行
    在执行实践中,连带之债案件的执行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予重视。一、连带之债案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盲目执行,影响办案效率。在执行方法上,将连带之债案件等同于一般简单的债务纠纷案件,没有注意考虑连带之债案件的自身特点。如在因个人合伙方面发生的连带之债案件执行中,有的执行人员不理会债务的承担一般都有约定的特点,仅仅从各责任人都有全部清偿责任出发,采取与执行简单的债务纠纷相同的方法,盯着一个连带责任人紧抓不放,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视野狭窄,造成工作被动,效率不高。在执行对象上,急功近利,缺乏具体目标。比如在因担保而发生的连带之债案件中,即使被保证人有实际履行能力,但执行人员看到保证人比较容易执行,便舍难求易,吃软不吃硬,执行保证人结案。单单从具体的个案上看,案件顺利得以执结,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样做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司法权的强制力,淡化主债务人的法律意识,从国家法治的长远利益考虑,实质
    2023-06-13
    430人看过
换一批
#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保全
    词条

    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保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其他原因,使将来的判决难以执... 更多>

    #保全
    相关咨询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执行弊端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1-22
      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是指不执行法院判决结果,情节严重的行为,它有具体的量刑标准。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作为自诉案件处理,不合理之处甚多。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后,虽然将其改为了公诉案件,但却仍规定由作出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 对于这样的管辖,有如下弊端: 1、原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后,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
    • 谈谈解除合同的书面通知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30
      解除合同通知的方式: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这种方式应当满足以下条件:足以证明1、你向对方发出了通知2、发出通知的搜索时间3、表明发出通知的主要内容。关于对方是否收到,只需依一般之通常情况可以及时到达即可。 如果需要书写解除合同的书面通知,上面的内容可以参考。
    • 浅谈刑事财产刑的执行是如何规定的呢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19
      构建信息平台,强化全程监督。一要上提平台建设规格。呼吁政法委进一步发挥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对政法机关的督导协调作用,加速“大政法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分类采集、分层掌握、分级授权等措施,在确保保密的前提下,实现政法机关间有关信息的互通与合理查询,进一步将执行情况等敏感信息纳入平台管理,以便检察机关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 行政复议的弊端
      山西在线咨询 2024-03-21
      行政复议的弊端具体如下:1、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难以发挥在行政复议制度的实际运行中,某些行政复议机构形同虚设;2、行政复议机构不统一、不独立没有相对统一和独立的行政复议机构;3、公务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得不到行政复议的救济;4、行政复议只能对部分发挥有限的监督作用;5、临时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流于形式,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的规定流于形式,制度规定与实际运行相脱节;6、律师代理行政复议没有规定制度。
    •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4-04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一)违法事实成立依法应当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予以没收;依法应当扣留或者封存的,予以扣留或者封存;(二)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依法不应当予以没收、扣留、封存的,解除登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