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保护法》肩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使命。修改《环境保护法》需要把握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自然环境的极限边界所致,《环境保护法》以义务为出发点来限制人类的活动,通过极限与分配来确定环境开发者的权利义务,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环境保护法》定位。将《环境保护法》定位于基本法,以履行循环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义务为出发点,遵循环境与资源整体性规律、生态规律等自然规律,整合、创新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三是反思环境管理权。国家为全体人民的利益履行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是国家享有环境管理权的前提,《环境保护法》强调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创新环保靠政府、政府靠公众的运作机制。【关键词】环境保护法;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权;义务【写作年份】2007年【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1979年试行经1989年正式施行到今已有18个年头了,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了诸多变化,许多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制度在不断创新,《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完善已引起学界与立法部门的密切关注。在众说纷纭中我们选择了《环境保护法》的出发点来探讨其修改与完善。一、环境问题的本质与《环境保护法》的出发点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经济社会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雨、沙漠化和干旱、生物多样性破坏、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时,对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整就成为一国法律的重要使命。环境资源法学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之后,环境资源法学已发展成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资源法在应对环境问题的过程中诞生,是人与自然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直接表现就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是人类活动超越了环境的极限边界所致。在自然规律作用下,自然环境有一个生产有机物、降解污染物的最大能力,这给人类活动设置了一个极限边界,如大气、江河、海洋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森林、草原、水资源等的最大供给能力等极限。这个极限是有限的人类生存空间的自然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特性或者功能。但是,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施加的压力更大,超越极限,自然环境已不堪重负而产生了所谓的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海洋鱼类衰竭就是人类捕捞活动超越鱼类再生产能力给人类行为划定的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极限边界的结果;江河环境污染就是人类向江河排放污染物的活动超越其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这一极限边界的结果。可以说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自然环境的极限边界所致。抓住环境资源问题的本质,就找到了应对环境问题的钥匙——极限与分配。在自然环境极限边界内,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欲望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环境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需要贯彻分配的方法。[2]极限与分配涉及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如何分配是合理的、有效的?这需要环境科学的研究。如何保障人类活动不超越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如何保障分配的正常运行?等,这需要引入法律来规范人类的行为。人类为此创设了许多法律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以及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后果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许可证制度,对人类分配有限资源进行规范化,等。如我国《渔业法》规定,对可捕捞的渔业资源,政府通过捕捞许可证来分配,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来保障渔业资源的可再生产能力,在有限渔业资源量的范围内确定单位或个人从事捕捞业的权利。[3]捕捞许可证的规定就是在强调不要突破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的极限边界,在极限边界内有计划地在从事捕捞业的单位或个人之间分配可捕捞的渔业资源量,从而为从事捕捞业的单位或个人的捕捞行动设置限制,要求他们服从捕捞计划的统一安排,约束自己的牟利欲望,必须在捕捞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捕捞活动,以保证渔业资源不至于被过度捕捞而衰竭。包括捕捞许可证在内的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正是借用了许可证这种行政管理手段来分配有限的资源,通过加强对环境资源的许可证管理来保障分配的正常秩序,从而将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限制在自然环境的极限边界以内,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4]
-
探析环境保护中的软法治理
211人看过
-
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特点
301人看过
-
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
105人看过
-
探讨可持续发展观与我国环境立法
455人看过
-
中心词:环保; 非中心词:污染; 意图:探讨环境保护问题。
263人看过
-
环境税设立原则的探讨
317人看过
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更多>
-
环境保护法应该怎么规定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海在线咨询 2022-09-13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修订之前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修订之后的环境保护法,将原规定的表述修改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一修改,彻底改变了环境保护在二者关系中的次要地位。这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精神相一致。环境问题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层
-
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1-12-18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时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通过一定的方式,让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好我国的环境。
-
环境保护税是由谁提出的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20环境保护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的,他的观点已经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接受。欧美各国的环保政策逐渐减少直接干预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地采用生态税、绿色环保税等多种特指税种来维护生态环境,针对污水、废气、噪音和废弃物等突出的“显性污染”进行强制征税。 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施行。
-
环境保护税法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湖北在线咨询 2023-02-15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当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第十六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当日。 第十七条,纳税人应当向应税污染物排放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环境保护税。
-
环境责任保险的特点贵州在线咨询 2023-09-21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具体如下: (1)分散企业风险。由于环境污染事故影响范围广和损失数额巨大的特点,单一的企业很难承受。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将单个企业的风险转移给众多的投保企业,从而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由社会承担,分散了单一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能够使企业可以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职能之一就包括社会管理功能,这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上体现的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