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都有哪些内容
劳动合同具有的约束力是: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合同、违反合同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的写法如下: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三、劳动合同里有些什么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n(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n(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n(三)劳动合同期限;\n(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n(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n(六)劳动报酬;\n(七)社会保险;\n(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n(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n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
劳动合同应该签订几份,劳动合同有哪些法律约束力
53人看过
-
简述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0人看过
-
哪些劳动争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89人看过
-
简述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173人看过
-
什么样的劳动合同才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的法定内容有哪些
181人看过
-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在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吗
137人看过
-
劳动合同的效力怎么认定,劳动合同约束力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23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劳动者加入
-
简述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法律规定广西在线咨询 2022-04-131、专项培训实践中是以正式发票或相关票据为准的,如果没有,一般不认可该数额; 2、有了培训还要有约定“服务期”,只有服务期没满辞职才需要支付违约金的; 3、违约金是递减计算的,而且总额不超过实际培训费用; 4、如果单位有《劳动合同法》三十八条情形,员工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并且无需支付违约金,还能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
简述融资租赁中约束效力的法律特征重庆在线咨询 2022-11-06由于融资租赁合同法律关系复杂,租赁期限较长,标的物数额较高,各国的法律均要求融资租赁合同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 1.融资租赁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双务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相互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合同;有偿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取得权利是以偿付代价为前提的合同,在融资租赁合同中,出租人和承租人互负对待给付义务,出租人享有的权利就是承租人负有的义务。反之亦如此。无论是出租人还是承租人,通过履行融资租赁合同给予对方
-
简述劳动合同中第39条的内容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15《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
-
有哪些合同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5-01-15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和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满足一定的生效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如果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则该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无效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由于欠缺生效要件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不违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