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某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被告:陈某
2005年6月30日,原告作为劳务使用单位,被告作为劳务人员,案外人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作为劳务输出公司共同签订一份劳务规则,该劳务规则约定劳务人员是与劳务输出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之后,三方多次续签劳务规则,最后一份劳务规则约定的劳务期限自2007年9月1日起至2008年3月31日。2008年3月31日后,被告仍在原告处工作,但三方未续签劳务规则,原、被告间也未直接订立劳动合同。2008年4月25日,原告辞退被告,被告于该日离开原告公司。2008年5月11日,被告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原告支付经济补偿金11,000元以及50%的额外经济补偿金5,500元。上海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8年9月24日裁决原告支付被告一个月通知期工资960元,对于被告的其他请求不予支持。
被告2008年4月之前的12个月应发月平均工资为1,601.05元。原告已支付被告至2008年4月25日的工资,并已经支付被告相当于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800.53元。
被告在申请仲裁时并未要求原告支付未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替代期工资,被告在仲裁审理过程中亦未增加该请求。原告与案外人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曾签订期限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的劳务合同,该合同约定原告使用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输出的劳务人员共140人(被告属于该140人的范围内),并约定合同服务费由原告通过上海某国内劳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支付。原告已支付给上海某国内劳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相应的管理服务费。2000年8月10日,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驻上海办事处从事安徽省地域内劳动力输出活动。
原告某工业(上海)有限公司诉称,要求不支付被告一个月的替代提前通知期工资人民币960元。
被告陈某辩称,要求判令原告支付被告经济补偿金11,000元以及额外经济补偿金11,000元;判令原告支付被告未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替代期工资2,000元。
【裁判】
法院认为,2008年4月1日前,被告系作为劳务输出公司输送到原告处从事劳务活动的劳务人员,被告与劳务输出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与原告不存在劳动关系。故对于被告要求按其在原告处工作的实际年限计算经济补偿金的主张,法院不予采纳。2008年4月起,原、被告未续签劳务规则,被告实际在原告处工作,原告亦支付被告劳动报酬,双方实际上系已建立新的用工关系。原告于2008年4月25日辞退被告,被告对于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的解除并无异议。被告作为非劳务派遣人员在原告处工作的时间不满一个月,现原告已按被告平均工资支付被告半个月的经济补偿金,故对于被告要求原告支付经济补偿金11,000元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被告另要求原告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11,000元,但原告并不存在拖欠被告经济补偿金的情形,故对于被告的该请求,亦不予支持。
2008年4月1日至4月25日期间,应处于原、被告为建立劳动关系的磋商期。在磋商期内,原告并无必须与被告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不属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情形,故被告要求原告支付未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替代期工资的请求并无相应的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原告无须支付被告未提前通知替代期工资。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四十七条、第九十七条第一款、《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陈某要求原告某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11,000元以及额外经济补偿金11,000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二、被告陈某要求原告某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支付未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替代期工资2,000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法理分析】
本案涉及到劳务派遣的问题,这是《劳动合同法》中重点予以规定的问题。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由被派遣的劳动者向接受单位(即实际用工单位)付出劳动,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的劳动者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却发生在被派遣的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劳务派遣的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相分立。
联系到本案,案外人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为劳务派遣机构,原告为劳务使用单位,被告则作为劳务人员。三方自2005年6月起订立合同直到2008年3月31日。2008年3月31日起案外人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即不再与被告签订合同,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然而从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4月25日被告一直在原告处工作,而原告对此也默认,直到2008年4月25日原告才提出要辞退被告,在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4月25这段时间内,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再是之前劳务派遣关系中的“双方无劳动关系”的情况,之前只有案外人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与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被告与原告之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但是自2008年4月1日起,由于案外人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与被告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原告与被告之间实质上存在了直接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期限应从2008年4月1日起算。因此,在案件的审判中,对于被告要求按其在原告处工作的实际年限计算经济补偿金的主张,法院不予采纳是正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可见在这一个月内,实质上应算为签订劳动合同的磋商期,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可以随意辞退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的情况下,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本案的情况是被告在原告单位工作的年限不足六个月,因此,原告应向被告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现原告已按被告平均工资支付被告半个月的经济补偿金,因此,对于被告要求原告支付经济补偿金11,000元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是正确的,而所谓的额外经济补偿金11,000元更是于理无据。
另外,被告向法院诉请判令原告支付被告未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替代期工资2,000元,在本案的情况中,也无法律上的依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但劳动者具有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关系应当顺延至该情形消失。”之前提到《劳动合同法》中给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类似一个月的磋商期,因此本案不属于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情况,被告主张原告应支付其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替代期工资2,000元于理无据。
总体上说,被告的主张在本案中无法得到支持,但原告需要履行被告这二十多天的工资与半个月经济补偿金支付的义务。从对这个案例的评析中,可以发现,在现实中,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应该明确合同的期限,同时,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也应当明确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以及工作期限。在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合同时,应及时通知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实际上,在本案中,被告请求经济补偿金应向案外人某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主张,因为之前的劳动关系是存在于其与案外人单位之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n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
劳动纠纷经济补偿金要交税吗
380人看过
-
劳动纠纷经济补偿金是多少钱
268人看过
-
经济补偿金的相关规定及案例分析
393人看过
-
经济纠纷案件二审胜诉的案例分析
282人看过
-
2000元经济纠纷案件 (2000元小额经济纠纷)
366人看过
-
劳动纠纷的经济补偿计算
52人看过
-
经济纠纷案件案例案例范文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201、提出请求事实要具体、全面,不得笼统或含糊不清。数字必须准确无误; 2、诉讼理由要建立在确实充分的证据和明确清楚的事实基础之上,说清楚案件事实与理由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引用的法律条文要准确、完备; 3、注意人称的一致性。在陈述事实与理由时,叙述的人称要前后一致,如用第三人称时就要称原告与被告; 4、语言做到准确、严谨,表述富有逻辑性。
-
经济纠纷可以立案吗,经济纠纷可以立案吗,经济纠纷能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5经济纠纷拒不执行罪的立案标准如下: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以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巳被依法查封、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在执行中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
有劳动纠纷就有经济补偿金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3-11-071、经济赔偿金是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经济赔偿金适用以下情况: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主动提出方; 2、劳动者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具体包括: (1)为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
产生的经济纠纷一方要给另外一方补偿金,想知道经济纠纷补偿金要交税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24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的。参照:《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国家
-
合同纠纷怎么办?没有经济补偿金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131.当事人应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自愿协商解决。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无须任何第三人介入,既有利于及时解决纠纷又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的团结,有利于维护企业间长期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因此,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应把“协商”作为解决纠纷的首选途径。 2.第三人居中调解。合同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请协议条款约定的单位或人员居中进行调解。这种调解不同于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中以调解方式结案的调解。 3.向仲裁委员会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