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检查能否使用医保卡?
可以使用的,但是不能报销,只能刷社保卡里面的钱,一般孕前检查做妇科检查,分泌物化验,TCT,优生优育四项(即TORCH)和B超检查。
一 医保卡的使用范围:
①用于购药:参保人员在定点药店买药时,可以用医保卡支付。
②用于报销:去医院看病,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达到医疗保险起付线且在医保报销范围的,可以使用医保卡报销。
③用于看病:参合人员患病时,可以用医保卡和医保手册去定点医院挂号、就诊。主要的流程为:持医疗保险手册和医保卡-医院医保办登记-审验证卡-交住院押金-住院-对自费项目需经患者同意并签字-现金或医保卡。
注意事项:
一般在准备怀孕前三个月检查为宜,检查是抽血检验,不要求空腹。孕前检查时间应从确诊妊娠后开始,一般怀孕7个月前每月一次,怀孕8至9个月每两周一次,最后一个月每周一次。若有异常情况,酌情增加检查次数。准备怀孕的女性还要注意,在孕前3个月应停止口服或埋植避孕药;不能照射X线,不能服用病毒性感染或慢性疾病药物。一、社保卡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集成电路(IC)卡。
二、做产检用社保卡吗
不可以,产检是生育保险是生完孩子一次性报销的。
你想问的应该时产检可不可以用医保卡报销,以下提供医疗保险不予报销的五类:
第一类是服务项目类: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第二类是非疾病治疗项目类: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型手术等;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各种健康体可偿还;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第三类是诊疗设备及医有用材料类: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
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各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第四类是治疗项目类: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近视眼矫形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第五类是其他类: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
孕妇使用社保可以产检吗
364人看过
-
孕妇能否使用老公的社保卡?
249人看过
-
能否使用孕妇的医保?
199人看过
-
公立医院孕妇产检可以报销吗?
485人看过
-
当地医院体检费用能否使用社保卡结算?
117人看过
-
社保卡未激活,医院检查社保卡可用性
211人看过
-
268.社保卡在医院的使用方法北京在线咨询 2024-12-01根据医保中心的规定,患者在就医时需要携带医保蓝本和社保卡。根据社保中心的规定,医保患者的门诊起付线为在职职工1800元、退休职工1300元。当患者的医疗费用达到起付线时,他们需要支付个人自付部分费用,医院会先为他们垫付其他费用。如果患者还有补充商业保险,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持医院发票和底方进行二次报销。如果参保单位没有按时交纳医疗保险费用,其职工将无法享受医保费用分解待遇。单位补交医疗保险费用
-
自己交费的社保卡,到医院说不能使用,里面没钱,要怎样回事,怎样使用呢?江西在线咨询 2024-08-31北京市民去医院怎样使用社保卡今年石景山、西城、东城、崇文、宣武有45家医院开始使用社保卡,患者遇到众多问题。问:持社保卡初次就诊,需办手续吗答:在北京中医医院,患者需携带社保卡和医院就诊实名卡,到门诊大厅办卡处解决卡关联之后,社保卡即可使用。患者若无实名卡,应先办实名卡,再做卡关联,以后便直接持卡就诊挂号、结算。问:挂号需要出示社保卡吗答:需要。挂号费中有4元是诊疗费,患者持社保卡时诊疗费只需支付
-
孕妇被辞退社保怎样河南在线咨询 2022-06-26法律规定在不得辞退怀孕期,产假期及哺乳期员工,一般的合同上也应该有注明。如果一定要辞退,通过协商赔偿的方法也可以。赔偿金的算法,正常情况下辞退员工赔偿N+1(代通知费),如果是孕妇强行辞退的,得两倍支付经济补偿金,即2N。同时怀孕期,产假及哺乳期的工资应该按照你之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支付,还有生育报销产生的费用也要争取。
-
-
怀孕去医院产检未发现死胎孕妇可以索赔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4如果医疗机构在从事产前检查中,因过失造成了侵权损害,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母婴保健法》第17条规定:“经产前检查,医师发现或者怀疑胎儿异常的,应当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故您在医院进行检查时,就与医院之间建立了产前诊疗服务法律关系,享有优生优育选择权和知情同意权。产前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优生优育,如果医院未能充分尽到检查义务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医院应承担过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