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
1、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2、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以上两种情形属于数额较大,可以追究有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一、拖欠工资多久可以构成犯罪
拖欠工资多久会构成犯罪要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2.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
二、拖欠工资多久是犯罪
拖欠工资多久会构成犯罪要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2.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
三、工资拖欠多久才是违法的
拖欠一名劳动者工资达到五千元以上,同时时间已经过了三个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仍然拒绝改正的。这时候,用人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就涉嫌触犯了刑法规定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或者拖欠十名劳动者工资达到三万元以上,不需要经过任何的时间限制,只需要劳动行政部门已经下达了处罚决定,而用人单位仍然拒绝履行的。这时候,该单位和负责人同样构成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对于那些通过各种违法手段,比如说转移公司财产、肆意挥霍、逃匿,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或者有能力支付却不肯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可以先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如果拖欠的数额达到较大这一情节,而且该案已经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介入,责令单位支付仍拒绝支付的,就属于刑法规定的拒不劳动报酬罪。对于单位本身需要判处罚金,对于相关的主管和责任人员,就需要需要接受至少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处罚。
-
老板欠款多少金额的案件可以起诉
301人看过
-
2022欠薪多少刑事立案
96人看过
-
欠薪钱可以立案标准?
198人看过
-
老板欠薪时采取极端手段可以吗
480人看过
-
以什么罪名刑拘欠薪老板
274人看过
-
欠薪金额多少能立案标准
328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老板欠薪可以维权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9-17老板欠薪的维权办法:劳动者与老板协商;向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老板欠薪该如何维权的问题,还可以点击在线律师咨询,我们帮你更快更有效的解答。
-
老板欠薪三个月可以起诉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14对于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的行为,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被拖欠的工资。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北京地区不需要提供登记信息)。2、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然后给双方举证期,给对方答辩期;然后开庭审理,之后对你们双
-
欠薪多少可以立案,法律的规定是什么广东在线咨询 2024-10-06劳动争议案件立案无数额要求,刑事案件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标准为“拖欠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或者“拖欠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八万元以上”。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有两种情况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可以追究有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一)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二)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
-
老板拖欠薪水,达到多少钱可能坐牢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06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下三种情况,恶意欠薪会被免除处罚: 1、已经在提起公诉之前支付所应支付的劳动报酬; 2、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如造成劳动者的孩子
-
现在老板拖欠工资是否可以立案福建在线咨询 2021-12-04劳动争议案件立案没有数额要求。根据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是违法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维权。只要发生此类违法行为,就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恶意拖欠工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劳动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应当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