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同危险行为根据规定都有哪些构成要件?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2 19:12:00 449 人看过

共同危险行为不是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作为“准共同侵权行为”,它不同于一般或者说典型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有自己的特殊性。根据《解释》的规定,共同危险行为有以下构成要件:

(一)行为是由数人实施的。这是共同危险行为在主体的数量方面的要求,即共同危险行为必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实施,一人实施的行为造成损害,是不能称作共同危险行为的,而是一般侵权行为。

(二)数人实施的行为具有危险性。这种危险性指的是行为具有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数人共同参与了对他人人身或者财产安全构成危险的行为。正是由于数人共同参与实施了此类行为,因此他们的行为都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具有潜在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因他们的行为他人被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在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中,这一要件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共同行为的存在,通过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要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就完全丧失了正当性。

(三)具有危险性的共同行为是致人损害的原因。在共同危险行为中,就行为而言,它的危险性虽然是一种可能性,但就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看,这种危险性已转化为现实的、客观的损害结果,具有危险性的共同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共同危险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就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

(四)共同危险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在共同危险行为中,损害结果的发生不是全体共同危险人的行为所致,而是其中的某一人或部分人的个别行为所致。这是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区别,如果是全体共同行为人所致,则不是共同危险行为而是共同侵权行为。也就是说,在共同危险行为中,数人的行为均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究竟何人的行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这种不能明确具体行为人的因果关系也称为择一的因果关系。这是与累积的因果关系相对的一种因果关系。所谓累积的因果关系,是指数人行为的结合导致了结果的发生,数个原因对结果发生的作用比例不明。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9日 04:1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共同危险行为相关文章
  • 根据规定什么行为构成寻衅滋事
    一、根据规定什么行为构成寻衅滋事?(一)随意殴打他人;(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二、寻衅滋事涉嫌犯罪公安需查明哪些事实?(一)犯罪行为是否存在;(二)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三)犯罪行为是否为犯罪嫌疑人实施;(四)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五)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六)犯罪嫌疑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七)犯罪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八)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三、寻衅滋事涉嫌犯罪侦查期间适用监视居住的情形有哪些?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四)因案件的特殊情况或
    2024-02-01
    122人看过
  • 共同危险行为的概念和构成
    一、共同危险行为的概念和构成共同危险行为在英美法系中被纳入共同侵权行为中,在大陆法系则与共同侵权行为分别作出规定。由于我国继受大陆法系,在民法理论上也承认共同危险行为,并与共同侵权行为加以区别。2001年12月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七款规定:“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个司法解释首次正式使用了“共同危险行为”这一概念,尽管当时存在很多争论,但这已经表明我国司法实践已开始认同共同危险行为理论。新颁布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立足司法实践,吸收了侵权法的有关理论,在该条对共同危险行为做出了规定。共同危险行为又称为准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有侵害他人权利危险的行为,并且已造成损害结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谁是加害人。也就是说损害事实已经发生,并可判明损害确系数人的危险行为所致,但不
    2023-06-07
    223人看过
  • 根据规定吸毒行为构成犯罪么
    吸毒不构成犯罪,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非法持有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二)向他人提供毒品的;(三)吸食、注射毒品的;(四)胁迫、欺骗医务人员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一、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对吸毒人员强制戒毒?(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二、吸毒成瘾在哪些情形下可以不用强制隔离戒毒?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宜收入强制戒毒所的,应当限期在强制戒毒所外戒毒:(一)患有急性传染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的
    2023-03-30
    236人看过
  • 哪些是构成票据行为的要件
    无民事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但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注意: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章无效,而不是效力待定,此点不同于《民法典》。(2)形式要件①书面。票据行为必须以书面形式和法定格式作成方得发生效力。票据凭证的格式和印刷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②签章。在票据上签章之人须照票据所载事项承担票据责任。譬如,汇票的付款人在承兑之前不承担票据责任,而一旦签章承兑则必须承担付款责任。出票人签章不真实的票据,未经背书转让的,票据债务人不承担责任;已经背书转让的,票据无效不影响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票据法》第四百七十二条)。注意:a、票据上之签章为签名、盖章或签名加盖章;b、法人或其他单位使用票据时,签章为该法人或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得其授权之人签章;c、票据上之签名,须为当事人本名、真名。③票据记载事项。票据名称字样、无条件支付的委托或承诺、确定的金额(中文大
    2023-06-14
    159人看过
  • 共同危险行为与高空抛物的区别,什么是共同危险行为
    共同危险行为与高空抛物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多人实施行为,需要因果关系的推定,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后者可能是个人实施行为,需要根据行为的推定。共同危险行为即准共同侵权行为,指的是多人实施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一、共同危险行为与高空抛物的区别共同危险行为与高空抛物的区别如下:1.共同危险行为是数人共同实施危险行为,而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则只有一人实施侵权行为,但该人混杂在一定范围内,无法确认究竟是谁实施了侵权行为。2.共同危险行为是因果关系的推定,而高空抛掷物致害是行为的推定。3.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而高空抛掷物致害人承担的责任具有多样性。4.共同危险行为人若想免责,必须证谁是真正的加害人,若只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不能免责。但高空抛掷物致害责任人若想免责,可以通过不文明因果关系不存在免责,也可以通过不文明加害行为不存在免责,不需证明谁是真正加害人。坠物没有人的意识,坠落时无人知道或者不能
    2023-07-18
    488人看过
  • 如何认定是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法律效果
    一、如何认定是共同危险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共同危险行为:1.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二人以上,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2.行为在性质上具有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可以从行为本身、周围环境以及行为人对致害可能性的控制条件上进行判断。3.一般而言,危险行为之间应具有时空的一致性。各行为人的行为,虽不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数个行为人都有可能是侵害行为人,却无法确定到底谁是实际侵害行为人的情况下,法律也有必要推定行为人全体为共同危险行为人。4.从行为的指向看,一般情况下,行为没有特定的指向。但也不排除特定情形下数人的行为偶然巧合共同指向特定的目标。注意,此时一人或数人的主观方面应为故意,且无意思联络。二、共同危险行为的法律效果共同危险行为的法律效果是指共同危险行为人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条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
    2023-06-07
    96人看过
  • 根据刑法规定既遂犯都是危险犯么?
    一、根据刑法规定既遂犯都是危险犯么?根据刑法规定既遂犯并不都是危险犯。(一)结果犯的既遂。以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为标准,即行为人不仅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为,而且只有发生了法定的危害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既遂。这些犯罪,一般是造成物质性的、有形的损害结果的犯罪,例如故意杀人犯把被害人杀死了,就是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如果没有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就是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盗窃犯非法占有了公私财物,就是盗窃罪的既遂。如果没有发生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结果,就是盗窃罪的未遂,等等。但是也有造成非物质性损害结果的犯罪,尽管没有对侵害对象造成物质性的、有形的损害,但是也对其犯罪客体造成了实质的损害,其损害状态是实际存在的,如强奸妇女罪,侵害的客体是妇女的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妇女的身心健康、人格尊严和名誉。强奸行为对这些造成了损害,但这些损害却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因素比较大,但是损害结果却是
    2023-04-13
    212人看过
  • 根据规定什么叫具体危险犯
    概念:将行为对象的实际损害危险作为要件的犯罪构成,作为结果导向。特征:具体的行为对象处于现实客观的危险当中,结果的没有发生只是一种偶然。例如:破坏交通工具,行为必须使对象的安全运行处于客观现实的危险,若仅拆毁车窗只能是盗窃或损毁财物。如果行为人基于破坏交通工具的目的实施破坏行为,但由于手段错误或对象错一误,而没有产生这种危险的,则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未遂。如果行为人间接故意破坏交通工具尚未造成这种危险的,则属于一般破坏行为,不构成本罪。有的学者认为,在具体危险犯中,若无具体危险的产生,则犯罪就不成立,如中国刑法中的破坏交通工具罪,如果认定无发生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灭危险的可能,则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当然也不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未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2023-06-22
    330人看过
  • 共同危险行为有哪些免责事由,与共同侵权行为有哪些区别
    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有高度危险作业免责事由、公共场所施工造成损害的免责事由、饲养动物伤人的免责事由等。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的区别在于构成要件、损害结果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一、共同危险行为有哪些免责事由首先,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而言,该主张较为可取。因为既然在共同危险行为中,各共同危险行为人的危险行为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法律推定的,那么这种推定当然可以通过客观的、足以排除致害可能的性事实和证据予以推翻,这也是逻辑推理的必然结论。其次,行为人若能证明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要求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是不尊重事实,也是不合理的。再次,至于有学者所担心的,是否会出现所有的危险行为人都举证证明自己的行为不是损害发生的原因或条件,从而导致全体危险行为人逃脱责任、受害人无法得到救济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可能发生。二、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有哪些区别第一,在该两种
    2022-05-28
    432人看过
  • 要件成立的共同犯罪有哪些共同犯罪构成要件都有哪些
    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1。共同犯罪的主要要件是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这儿所说的人,既指自然人,也指单位。2、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共同犯罪分子通过相互意思沟通,认识到自己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并执行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社会危害的心理态度。3、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指向同一犯罪事实,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与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的有机整体。每个罪犯的犯罪行为都是共同犯罪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按照犯罪分别处罚。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共同犯罪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除了必须具备故意犯罪的一般条件外,还
    2023-08-05
    284人看过
  • 危险共同行为的特点是什么?
    共同危险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实施可能导致他人权利受损的危险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但不能确定实际侵害人的情形。如甲乙共同向空中抛掷石块,导致丙受伤,经验明丙的伤害是被一块石块击中所致,但加害人与受害人均不能证明是甲还是乙的石块将丙击伤,甲乙二人的行为即是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虽与共同加害行为在行为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在行为性质上均是共同侵权行为,行为人对损害后果应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危险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免责事由对于部分行为人能否通过证明其不可能是加害人或者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来免除责任,学术界历来都有两种主张:一种是肯定说,他们认为,只要数人中有人能够证明自己根本没有加害他人的可能的,也就证明了自己没有实施危险行为,此时即便其他人中仍然不能确知谁为加害人,也应当将该人排除在共同危险人之外,使其免除责任。另一
    2023-07-19
    498人看过
  • 根据规定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
    一、刑事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1、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无刑事责任能力。2、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对八种犯罪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应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量刑:①当从轻或减轻处罚;②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3、已满16周岁:应当负刑事责任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事责任能力:1、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①负刑事责任;②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①当负刑事责任;②可以从轻或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醉酒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二、刑事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故意:1、直接故意:明知危害结果必然或可能发生,即希望危害结果发生。2、间接故意: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即放
    2023-04-28
    58人看过
  • 什么是危险驾驶,危险驾驶行为有哪些?
    一、危险驾驶罪如何认定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之处:三个罪名既然都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三者之间的区别。其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方面不同。正如前所述,危险驾驶罪在主观上持希望或放任的故意。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意义上过失犯罪,主观上只能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是故意,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为过失。2、在行为方式上不同。危险驾驶罪只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两种行为,交通肇事包括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要求实施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但犯危险性相当的危险行为。不应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的行为。3、在是否要求出现危害结果上不同。危险驾驶罪是行为犯、情节犯,只要有醉驾或追逐竞驶的行为且情节恶
    2023-06-19
    192人看过
  • 根据公司法,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下列行为构成犯罪:1.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2.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3.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4.偷税漏税达到一定数额的。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种类有哪些1、有限责任公司,包括:1)有限责任公司,它可再细分为:自然人独资、法人独资、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国有独资、外商投资、外商独资。它还可以下设分公司,其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2(股份有限公司,它可再细分为:上市和非上市两种。它也可下设分公司,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2、个人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它下设分支机构性质为“个人独资企业分支机构)。3、合伙企业(合伙人可以是两个以上自然人,也可以是有限公司、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等)。它分为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如
    2023-07-22
    102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责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共同危险行为
    相关咨询
    • 合同要约行为有哪些要根据什么条件进行
      福建在线咨询 2023-10-10
      合同要约行为的条件分别有:内容具体确定;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广告一般属于要约邀请,但是,商业广告和宣传的内容符合要约条件的,构成要约。
    • 危险驾驶罪根据法律规定有哪些条件
      宁夏在线咨询 2023-11-25
      法律分析 当事人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都会被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 根据我国刑法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的成立条件是哪些?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04
      结果犯是以法定的结果的发生与否作为即遂标志的犯罪。危险犯指以行为让实施的危害行为是否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行为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与否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 抗税行为构成的判刑根据有哪些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2-15
      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和执行征税职务活动的税务人员的人身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税收法规,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负有纳税义务和扣缴税款义务的人。 4.主观方面出于直接故意。
    • 投放危险物质罪根据是什么构成的?
      湖南在线咨询 2023-12-16
      投放危险物质罪由以下要件构成: 1.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要件:主观方面为故意; 3.客体要件:客体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4.客观要件:客观方面为行为人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