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足球打假反赌的大背景之下,曾经的朋友反目成仇,陈某和《某报》之间的名誉侵权案,成为大时代中一个插曲。但这个案件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新闻人物状告媒体侵害名誉权的典型。“说我开盘坐庄,拿得出证据吗?”在一度提出“赏金百万,公平进行一场拳赛”无果后,陈某愤怒地公堂相见,刘某、李某、吴某和某报社成为被告。旧年农历腊月廿九,陈某将一纸诉状递到广州市荔湾区法院,将《某报》及三个作者告上法庭,要求被告刘某、李某、吴某和某报社停止侵权,在全国各主要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以恢复原告的名誉,赔偿经济损失200万元,精神损失50万元。刘某、李某、吴某于本周二接到了法院的传票,刘某说:“要求我们在接到传票之后15日内到法院进行答辩,但我们仍没有跟律师商量答辩的事。”至于对于案子的前景,无论刘某还是李某都不愿做出任何评论。当然,对《某报》来说,这也不是第一次卷入官司。而曾经的老友如今终于对薄公堂,也令吾等圈中人士徒添唏嘘。
原告诉讼请求
1、请求人民法院判决确认第一、第二、第三被告于2010年1月4日在第四被告开办的《某报》P12版中,发表联合创作署名的《中国足球内幕―――风暴中的打假扫黑》一文,文中“陈某:从名帅到赌徒”这部分的章节内容是捏造事实的虚假内容,系故意诽谤原告的行为,侵犯和损害了原告的名誉权;
2、请求人民法院判决上述四被告:(1)、立刻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因侵权带给原告的不良影响,为原告恢复名誉;(2)、在全国各主要报纸、电视台、电台和网络媒体“主要版面”发表向原告赔礼道歉的公开道歉声明,发表时间不少于60日;(3)、停止继续印刷发行印有《中国足球内幕―――风暴中的打假扫黑》一文中“陈某:从名帅到赌徒”章节内容的报刊印刷页;(4)、第四被告收回2010年1月4日在《某报》发表《中国足球内幕―――风暴中的打假扫黑》一文中侵犯原告名誉权章节的报纸版页。
3、请求人民法院判决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被告按当期(2010年1月4日)《某报》销售发行100万份,每份售价2元的获利额向原告支付经济损失赔偿金200万元;
4、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四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损害赔偿50万元;
5、本案诉讼费由各被告共同承担。
-
网络名誉侵权的一般分析
217人看过
-
名誉权侵权的构成条件是怎样的,侵犯名誉权怎么处理
137人看过
-
侵犯名誉权会有案底吗,侵犯名誉权的后果是怎样的
371人看过
-
名誉权的类型及侵权赔偿内容
396人看过
-
一起名誉侵权案件
418人看过
-
怎样才算侵犯名誉权?侵犯名誉权具体是怎样认定的?
264人看过
名誉侵权指的是文学作品、通告文字、行为语言或其他形式对当事人产生了名誉上的消极影响所构成的一种违背人权的行为,行为人要负法律责任。 任何个人、媒体不得发布捏造虚假信息、刊登新闻、PS图片,否则构成名誉侵权。如果是真实事件发布,则不构成名誉侵... 更多>
-
名誉权侵权的案件内容有哪些宁夏在线咨询 2023-08-14民与权侵权纠纷的案由,目前是没有统一的规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名誉权侵权案件是属于民事类型的案件,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可能会涉嫌刑事案件,一般在不构成刑事案件的时候,侵权人只需要进行一定的赔偿,赔礼道歉就可以了。
-
侵犯名誉权荣誉权案件怎么处理上海在线咨询 2023-10-29存在侵犯名誉权、荣誉权的行为,可以协商和解,可以请调解机构介入调解,也可以去法院起诉,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一般来说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要立即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也要承担刑事责任。
-
名誉权被侵犯了,侵害名誉权报案怎么样规定的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16侵犯名誉权可以报警,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 根据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为人用以下的方式来侵犯公民权利的,情节较轻的会被拘留五日以下,或者会被罚款五百元以下;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会被拘留五日到十日,还可能被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具体情形有: 1、行为人用写恐吓信或者是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来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全的; 2、以公
-
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具体的内容和规定是如何的呢?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26网络名誉侵权如何认定责任 过错原则,是传统名誉侵权的归责原则,即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必须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而网络名誉侵权因为其含义、形式、责任主体的不同,其归责原则需要分别考虑直接侵权行为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 (一)初始作者与传播者的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过错做为价值判断标准,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初始作者是侵权言论的直接制造者,其地位与传统名誉侵
-
侵害企业名誉权案件的认定规则是怎样的广东在线咨询 2022-06-211、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法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权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名誉权。 2、受害企业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包括降低了消费者、社会公众对法人商誉的社会评价。 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