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缓制度立法的反思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5:54:04 208 人看过

作为死刑的一种执行制度,在我国的现行刑法中对死缓的适用条件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刑二年执行。从该条文我们可以看出,适用死缓必须具备两点,一是罪行极其严重,应当判处死刑;二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但何为罪行极其严重,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无相应的司法解释,这在一定程度就只能依靠法官的主观判断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法官对其具体内容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必然会导致执法上的混乱。这通常表现为适用死缓不当,将死缓作为介于死刑和无期徒刑之间的一个刑种来对待,对于那些判处无期徒刑觉得轻了,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又觉得重了的犯罪分子判处死缓,而不问罪犯所犯罪行是否达到死刑的量刑格的情况;或者片面强调打击力度,似乎判处死缓既体现了从重从严,又增加了保险系数,不会出现把人杀错的问题;或者在一案中多名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达到了死刑的量刑标准,又没有其它正当事由,出于平衡案件的需要,减少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的数量,将一些罪大恶极者没有立即执行死刑,而判处了死缓,等等。另外,由于罪行极其严重是由原刑法中的罪大恶极修订而来,如果仅从语言逻辑规则就可以看出,罪大恶极与罪行极其严重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前者同时强调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两个方面,后者则只是强调客观上的犯罪行为及其客观危害后果。〔8〕这样就使人们产生了修订后的刑法降低了死刑(包括死缓)的适用条件,亦即只应从犯罪的客观危害一个方面去确定是否应当判处死刑,而置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于不顾的误解,其后果同样是影响了死缓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也是一个模糊用语,造成司法实践中执行起来标准不一。在理论界对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理解说法颇多,有观点认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可视为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犯罪分子投案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共同犯罪中有多名主犯,其中首要分子或者最严重的主犯已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其它主犯不具有最严重罪行的;由于被害人有明显过错,引起罪犯一时激情杀人;犯罪分子出于义愤而杀死多人;其它留有余地情况的。〔9〕这种观点可以说在理论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是这么执行的。但是这种将依法应当从轻或可以从轻以及酌情从轻处罚的情节看成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依据,是否符合立法原意值得商榷。首先是在犯罪分子具有投案自首或立功表现时,依照刑法第67条、第68条的规定,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虽然从执行的实际效果来看,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有生死之别,但由于死缓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种,从刑事立法本意来看,判处死缓前提是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极其严重,其所犯罪行在考虑了犯罪情节、后果及犯罪后的态度等诸方面的因素后,不判处死刑不足以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对在犯罪后投案自首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判处死缓则不符合立法原意,没有严格执行刑法第67条、第68条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对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犯罪人的罪行本来就不应认定为罪行极其严重。因为在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情况下,犯罪分子罪虽大,但恶不极。。在共同犯罪中,首犯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其它主犯如果不具有最严重罪行的,自不存在判处死刑的前提,如果罪行极其严重的,应判处死刑。〔10〕至于罪该判处死刑,但缺少直接证据,应当留有余地的观点,〔11〕其不妥之处前面已述,这里不再重复。

法律明确规定死缓的缓期执行考验期限为二年,同时根据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死缓犯的不同表现,刑法第50条规定了三种不同的法律后果:(一)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二)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上述规定较之1979年刑法第46条的规定,有了较大的修订,最明显的就是将缓期执行期间是否故意犯罪作为对死缓犯执行死刑还是减刑的标准,在对死缓期间罪犯之表现情形分为没有故意犯罪和故意犯罪两类,其中前者又包括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形,这种规定铲除了原刑法第46条存在的法律空挡,〔12〕也相对于抗拒改造情节恶劣确实有利增强司法的操作性。但该条规定亦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首先,对死缓犯执行死刑的条件修改为故意犯罪后,依照其规定,只要死缓犯在死缓期间实施了属于故意犯罪的行为,则不论是何种故意犯罪、犯罪情节轻重如何,都应当执行死刑。比较而言,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死缓犯执行死刑的要求更低。因为不分情节轻重,所有的故意犯罪都包括于其中,范围非常广泛。事实上,有的故意犯罪,如故意轻伤害,其社会危害性很小,甚至比一些严重的过失犯罪要小得多;有的故意犯罪,如防卫过当杀人,对这些死缓犯执行死刑,与我国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相悖,也不利于实现死缓制度的目的。另外,如果死缓犯实施的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如情节一般的侮辱罪、侵占罪等,而被害人并没有告诉,也不存在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情况的,能否对死缓犯执行死刑?如果执行死刑,则司法机关主动查证这一犯罪事实则违反了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之设立宗旨;如果不执行死刑,实际上是将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排除在故意犯罪之外,这与上述规定明显相违背。其次,对于无故意犯罪而有立功表现的没有作出与没有故意犯罪亦无立功表现情况有所区别的规定,显然不合理。因为犯罪分子凡是具有立功表现,即使不属于重大立功,也足以表面罪犯在很大程度上悔罪自新,这种行为表现理应对其处理结果有所影响。上述规定使得无故意犯罪而有立功表现的罪犯与无故意犯罪亦无立功表现之罪犯一样,被减为无期徒刑。第三,当死缓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既实施了故意犯罪行为又确有重大立功表现时如何处理存在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无论是核准执行死刑还是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抑或是减为无期徒刑均与法无据。

如果说死缓制度的上述方面的立法缺陷仅是实体上的话,那么,作为死刑的一种执行制度,其在程序上同样存在不足。最明显的就是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变更为执行死刑时,是否要等到二年期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相关司法解释也阙如,论界更是各种观点杂存,致使司法实践中适用起来无所适从。另外,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但在二年考验期满裁定减刑后才被发现,而且又未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能否执行死刑也是必须由法律予以明确的。至于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后案件的管辖以及死刑核准的法院等方面也缺乏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4日 14:5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死缓相关文章
  • "面对死刑,死缓制度为何无法实现公平?"
    死缓,全称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执行死刑的一种制度,指对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刑2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只要你表现好,死刑可以不执行,改判无期徒刑,所以死不了。这两年内如果表现不好,照样执行死刑。什么是死缓复核死缓复核是指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对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的审查核准。死缓案件与复核死刑案件的程序基本一致,一般是由报请复核和复核两个阶段组成。1、报请复核中级人民法院对于自己审判的第一审死缓案件,在上诉、抗期满后当事人没有上诉、人民检察院没有抗诉的,应当将该案件主动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中级人民法院在报送案件时,也应写出死缓案件综合报告,连同各种诉讼文书及全部证据等案卷材料,一并送交高级人民法院。报请复核时,也要坚持一案一报原则,不能多案一报。司法实践中,有些共同犯罪案件,有的被告人被判处死缓,有的被告人被判处
    2023-07-11
    180人看过
  • 监视居住制度反思
    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或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责令其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我国现行的立法没有对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作出区分,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取保候审还是监视居住,完全取决于办案机关,造成了办案机关在这两种强制措施的选择适用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若交得起保证金,就适用取保候审,否则,即被适用监视居住。(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而且,出于办案安全的考虑,实践中采用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鲜有所闻,甚至在实践操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规范行为,常见的例如将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在与侦查机关有利益关系的宾馆内,把监视居住变成变相的羁押,严重违反了立法本意,侵犯了公民权利。为此,我们不得不对这种实用性不强,又易出现
    2023-06-11
    130人看过
  • 死缓制度中死缓人员减刑的规则
    死缓限制减刑执行时间根据《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规定》第九条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三年有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五年,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包括在内。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抗拒改造,尚未构成犯罪的,此后减刑时可以适当从严。判处死缓限制减刑是什么意思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刑法》第七十八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
    2023-07-04
    185人看过
  •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反思
    (一)从立法上看我国尚未制定举证时限制度。依我国民事诉讼法,证据的提出没有时限,当事人从进入诉讼开始,在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中都可以提出新证据。如《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第132条第3款规定“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补充调查的”,可以延期审理;第153条第一款3项及第1款1项都规定了因新证据的提出可以发回重审或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有困难的,应当在指定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这是我国关于举证时限的唯一规定。但这一规定过于宽泛,且只有限定期限,没有规定法律后果。举证时限立法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判效率,浪费了审判资源,增加了诉讼成本,损害了诉讼效益。例
    2023-06-08
    81人看过
  • 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的法律思考
    由北京裕兴公司联手其他几家公司举牌收购方正科技,引发的方正科技股权之争,以北京裕兴等公司无法入主方正科技,收购失败而落下帷幕,一场沸沸扬扬的股权控制大战暂告结束。在该起事件中,北京裕兴公司的收购行为与方正科技的反收购行为引起颇多争议,反映出我国现行的收购与反收购法律制度严重滞后。建立规范合理的上市公司收购及反收购制度,并确保在该制度下广大中小投资者(散户)利益不受侵犯,是我国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一个的问题。收购作为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到现行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肯定与鼓励。《证券法》第四章专门对通过证券交易所即在二级市场上收购上市公司进行了规定,但由于该章只有17个条款,仅对上市公司收购的一般规则、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的主要程序作出简要规定,难以解决实际收购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问题和争议。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法律滞后明显,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均有待相关部门制订详尽的收购细则来进一步规范。一个
    2023-06-09
    307人看过
  •  死刑与死缓制度的内容区别
    死刑和死缓在适用条件、审判程序和刑罚执行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死刑只适用于极其严重的罪行,审判程序由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刑罚执行方式一律处决。死缓适用于罪该处死,审判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刑罚执行方式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将被减为无期徒刑,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将被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犯罪并且查证属实最高人民法院将核准执行死刑。死刑和死缓在适用条件、审判程序和刑罚执行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在适用条件方面,死刑只适用于极其严重的罪行,包括手段残忍、后果严重、性质恶劣、社会影响极坏的情形。而死缓适用于罪该处死,但可能有法定或酌定的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在审判程序方面,对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人,无论是否上诉,都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而对于死缓,无论是否上诉,都必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在刑罚执行方式方面,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将一律处决。而
    2023-10-28
    360人看过
  • 对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思考
    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司法职权行为违法侵害时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要求的不断提高,司法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试透过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一、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现行司法赔偿包括刑事赔偿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刑事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的过程中对于错拘、错捕、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是指在民事、行政审判过程中因司法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执行措施违法所造成的赔偿。司法赔偿的范围: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人身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二)对没有犯
    2023-04-24
    428人看过
  • 外国有死缓制度吗
    一、死缓制度死缓是死刑缓期执行的简称,指的是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根据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适用死缓的条件是:(1)罪犯应当判处死刑。(2)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死缓期间或者期满之后,有三种处理结果:(1)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2)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3)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考验期重计。从最初的一项政策到被写进基本法律,死缓制度的良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而,长期以来,死缓制度都被视为我国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的重要举措。二、欧美缓刑一般认为,缓刑渊源于英国十四、五世纪普通法中的恩赐牧师和具结保释制度。恩赐牧师是指中世纪教会法庭对犯罪的牧师、
    2023-03-24
    459人看过
  • 对无限连带责任制度的再思考:谈非法人企业破产制度的确立
    关键词:非法人企业无限法人人,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1]我国关于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还有其他种类,本文仅讨论企业及其投资人的责任。[2]这种分类仅在我国当前的法律构架下成立。从历史上看,法人人格的确立与投资者的责任形态是相分离的。根据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法人企业的投资者并不完全承担有限责任。由于此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不赘述。[3]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39条规定及第31条规定。[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务人对部分债权人的清偿无效,但是债务人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除外。[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39条。[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25条、第27条。[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9条。
    2023-06-06
    466人看过
  • 论一般缓刑制度的立法缺陷
    缓刑制度是一项具体运用刑罚的制度,是刑罚裁量及执行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①它是伴随着近代刑事实证学派的兴起和刑罚改革运动的展开而在世界各国的刑法典中得以确立的,是刑罚种类和刑罚适用方法不断进化的结果,也是在刑罚经济性、节俭性的思想支配下,为尽可能减少短期自由刑对犯罪人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普遍采取的一项措施,它在预防犯罪、矫正罪犯、实现刑罚的个别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主要包括刑罚暂缓宣告、刑罚暂缓执行和缓予起诉三种,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根据适用对象、条件、时间、程序和法律后果之不同,又可分为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一般缓刑制度立法缺陷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一般缓刑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一、一般缓刑制度的立法缺陷(一)在一审宣判(包括对缓刑的宣判)之后判决还没有生效之前,如果被告人②又犯新罪的,司法机关应该如何处理?这里可以分为三
    2023-06-11
    64人看过
  • 我国死刑制度的立法方向
    截止2003年1月1日,全世界完全废除死刑的国家及地区已经多达76个;普通犯罪废除死刑的国家及地区有15个;连续10年以上或者自独立以来或者已经正式生命在废止死刑之前停止执行死刑的国家达21个;保留并执行死刑的国家及地区仅为83个。那么作为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我国应该如何对待死刑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和法制发展水平都比较低的国家,一些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依然很猖獗。基于这样的国情和死刑的公正性和效益性之所在,现阶段要做的只能是在立法和司法制度上先严格限制死刑适用,削减死刑罪名,减少死刑数量为死刑的废除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冷静地理智地认识现实,并逐步地在实践中改善死刑制度立法和司法中的不科学之处,才是当务之急。一味地以死刑侵犯人的基本权利,违背刑罚的人道性就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不仅无益于我国死刑制度的逐步完善更不利于以后死刑在我国的真正废除。我们应该不断地
    2023-06-11
    480人看过
  • 死缓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死刑缓期执行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刑罚制度。它从无到有,从适用对象的特定到不特定,从不完整到比较完整,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死缓制度的确立,是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限制和减少死刑的实际适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比较好的刑罚制度。毋庸讳言,透过司法实践检验,也暴露出死缓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司法适用带来了困惑,有继续完善的必要。死缓的适用条件死缓是死刑的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刑种,是死刑执行的一种方式。《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由此说明,适用死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罪该处死,二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即在特定情况下,可有条件地不予处死。1.什么是罪该处死,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这里说的罪该处死,有两层意思,一是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达到了应当判处死刑的程度,否则,不
    2023-04-22
    193人看过
  • “反通知”制度是什么意思
    一、“反通知”制度是什么意思“反通知”是一项民事权利,是侵权网络用户或其他相关网络用户认为通知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而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将通知所造成的“取下”后果加以恢复的权利。“反通知”是是相对于“通知”而言的概念。我国民法典正式确立了“通知——取下”和“反通知——恢复”制度,既能够使侵权人、侵权网络用户和其他网络用户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又能够使互联网健康有序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其公众言论自由提供便利的作用。二、与“反通知”制度相关的原则和制度“反通知”制度又被称之为“反通知——恢复”制度,与之紧密相关的是避风港原则、红旗原则和“通知——取下”制度。要准确理解“反通知”制度,就必须先了解这些相关的原则和制度。1、“避风港原则”是指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被侵权人依据民法典有关规定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
    2023-04-12
    237人看过
  • 相对独立劳动诉讼制度的设计思路
    改革与完善中国现行处理制度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具体改革方案和措施尽管多种多样,但我们认为,中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实现调解的社会化、仲裁的民间化和诉讼的相对独立化。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必须加以通盘考量,不能也不应该排除诉讼而单独设计调解与仲裁。中国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制度取向是构建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一)中国现阶段宜建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所谓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是指劳动诉讼独立于仲裁,不以经过仲裁作为其启动的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但并非完全脱离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具备自身应有的特殊性。我国之所以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是因为:首先,从劳动争议案件自身的特点分析,没有必要建立完全独立于普通民事诉讼制度的绝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诚然,与普通的民事案件相比,劳动争议案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劳动争议案件的
    2023-06-10
    39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死缓
    词条

    对于应当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适用死缓的条件有两个: 1、罪当处死,这是适用死缓的前提条件; 2、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这是区分立即执行和缓期二年执行的界限。... 更多>

    #死缓
    相关咨询
    • 对缓刑制度的思考如何?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05
      对于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根据《刑法》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处理有三种情况:?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
    • 死缓制度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07
      一、什么是死缓制度1、适用条件:刑法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①罪行极其严重、应当判处死刑;②不是必须立即执行。2、死缓考验:刑法第五十条:“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
    • 判死缓的人是不是死刑制度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1-09
      死缓并不是死刑,而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不属于独立刑罚,只是死刑的执行方式。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而对于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 刑法的缓刑制度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6-10
      (一)对象: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以下”包括本数。宣告刑。 (二)可以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应当缓刑:(判决时)不满18周岁的人、(判决时)怀孕的妇女和(判决时)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宣告缓刑。 不得缓刑: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可以适用禁止令,应当实行社区矫正。 注意: 1.缓刑考验
    • 制度严重违反是什么意思
      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23
      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如果公司制度违法的可以举报,比如违反劳动法,可以到当地劳动人社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