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保护隐私权
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
1.不注册来源不明的网站;
2.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
3.淘汰的电子产品信息销毁要彻底;
4.有个人信息的纸张处理时要抹掉隐私信息;
5.不在社交软件上泄露过多个人信息;
6.慎用公共场所免费WiFi;
7.不随意点击短信和邮件中的链接;
8.不同软件不用同一组账号密码。
故意泄露他人隐私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不构成犯罪。但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标准是什么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标准是: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三、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怎么办
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处理方法是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n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n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
避免个人隐私泄露的技巧
62人看过
-
个人数据保护如何避免泄露
416人看过
-
网上个人信息泄露如何影响个人隐私权
233人看过
-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有哪些如何避免
159人看过
-
隐私泄露的危害有哪些,如何解决个人信息泄露
415人看过
-
个人在公安工作中如何避免泄露保密信息
75人看过
-
侵犯隐私权能泄露个人信息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3-07-26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
-
怎么做可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广东在线咨询 2024-08-25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有: 1、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 2、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 3、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 4、网购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 5、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 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
如何构成个人隐私泄露罪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241、《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 (2)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 (3)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 (4)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2、单位犯前款罪的,对
-
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香港在线咨询 2022-04-21这样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个人的电子邮箱、网络支付及银行卡等密码要有差异; 2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站或单位要对用户信息加密并采取分级查看的权限设置; 3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 4慎重参加网上、网下调查活动; 5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6投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7在网上交易需要到正规的交易平台网站,同时要注意鉴别网址真伪; 8只要掌握了
-
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泄露?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23我们在使用个人信息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外泄,可以要求接收个人信息的单位进行严格保密,不准外漏。如果发现个人信息外漏了,可以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如果是个人大量的信息泄露,可以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填写收货地址等信息时,尽量不要填写家庭住址,而以工作单位代替,也不要填写个人手机号,而以办公室电话或小区物业电话代替。一旦发现自身信息被泄露,要勇于并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