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聋又哑残疾人抢劫怎么判
聋哑人属于我国残疾人当中的一种情况,对于这样的人,其实不管是国家还是集体往往都是给予了一定的优待。而实践中,聋哑人其实也是有可能犯罪的。在有犯罪的情况下,符合标准的肯定就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抢劫能判多少年,需要根据情节进行确定。分别是:
(1)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2、抢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抢劫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抢劫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而且需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入室抢劫伤人判几年
1、入户抢劫这是指行为人用各种非法手段进入公民家中实施抢劫的行为;入户抢劫是近年来抢劫罪中的常见。这里所说“户”,应理解为居民住宅,并不包括其他场所,如单位的办公楼、学校、公共娱乐场所等,否则,有悖立法原意;
2、对于抢劫独门独院居民住宅的,只要行为人进入了住宅院内,也应视为“入户抢劫”。人户抢劫的犯罪分子的入户行为,在实践中往往是到居民住宅破门撬锁,危害非常严重。
四、入户盗窃共犯问题
(1)间接正犯入户盗窃的认定
间接正犯指没有亲手实施而利用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如利用不知情的第三人、未成年人或完全精神病人入户盗窃。
(2)教唆犯入户盗窃的认定
教唆他人入户盗窃不论是从主观目的还是行为手段方式,均构成了对他人“户”内的财产权和安宁权的侵犯。教唆者和被教唆者达到的都是同一目的的行为,所以即使被教唆者入户只盗窃了一元钱,教唆犯也具备构成入户盗窃的要件,应认定为入户盗窃。
五、应该怎么认定抢劫罪
1、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性最大、性质最严重的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就具备了抢劫罪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抢劫罪。立法上没有抢劫的数额和情节的限制性规定。但是依照本法第13条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认为构成了抢劫罪。例如:青少年偶尔进行恶作剧式的抢劫,行为很有节制、数额极其有限,如强索少量财物,抢吃少量食品等,由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尚不构成抢劫罪。
2、因为婚姻、家庭纠纷,一方抢回彩礼、陪嫁物,或者强行分割并拿走家庭共有财产的,即使抢回、拿走的份额多了,以及类似的民事纠纷,也属于民事、婚姻纠纷中处理方法不当的问题,不具有非法强占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3、为子女离婚、出嫁女儿暴死等事情所激怒,而纠集亲友多人去砸毁对方家庭财物,抢吃粮菜鸡猪,属于婚姻家庭纠纷中的泄愤、报复行为,一般应做好调解工作,妥善处理,不要作为抢劫论处。
-
我的弟弟被聋哑人抢劫,又聋又哑不负刑事责任吗
368人看过
-
又聋又哑的人犯罪是否犯法?
438人看过
-
又聋又哑的人能否行政拘留
277人看过
-
又聋又哑罪犯处罚原则
296人看过
-
行政拘留能对又聋又哑的人使用吗
152人看过
-
又聋又哑又有纠纷犯罪的人能减轻处罚吗
76人看过
-
聋哑人犯罪后又与少数人共同抢劫该罪中一人残疾又抢劫罪如何量刑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03构成抢劫罪的,一般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严重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但因属于聋哑人犯罪,在量刑时应当予以从轻、减轻处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
-
残疾人诱拐未成年又聋又哑可以判缓刑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13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他们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他们应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生理上的缺陷,他们在接受教育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必然受到一定的局限,其辨认是非的能力比正常人要差,所以,法律规定对他们的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又聋又哑的人犯罪犯法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3-12-03又聋又哑的人犯罪犯法,但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又聋又哑的人,又称聋哑人,是指丧失听觉能力和口头语言能力的人。盲人是指丧失视觉能力的人。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但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
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在哪个方面判刑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1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由于刑法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是可以而不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此在审判中应当全面分析犯罪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重点分析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身份对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影响,并不必然从宽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