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不到欠款人,催收联系居委会协助的不违法。在催收的过程中,产生谩骂、侮辱,明确告知第三人,负债人的债务情况,并要求第三人对债务负责等,对第三人造成了催收困扰,影响到无辜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是违规的。
一、催收高利贷犯法吗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将“禁止高利放贷”写入立法,明确了高利放贷行为的违法性,相应的,如果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式催收高利贷等非法债务,也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即催收非法债务罪。因此,在进行催收高利贷等非法债务时可能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如果仅仅是用电话来进行催收的话不会犯法,如果采取的是一些暴力的方式追讨债务,比如说非法入侵他人住宅的话,这个就是属于违法的。
二、银行联系亲属催收一定算犯罪吗
银行联系亲属催收要分三个情况,1.联系不到欠款人,否则银行无权联系亲属,并且也只能拨打预留的紧急联系人电话及正规渠道电话询问的来的家人号码。2.信用卡催收,拨打电话告知家人,负债人在申请信用卡时,留下的紧急联系人,对应的三方联系人时,只能告知负债人接听电话等等,不能告知负债人负债信息。3.在催收的过程中,产生谩骂、侮辱,明确告知第三人,负债人的债务情况,并要求第三人对债务负责等,对第三人造成了催收困扰,影响到无辜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是违规的。
三、催收给家里人打电话违法吗
催收打父母电话属于违法行为。具体如下:
1、债权人虽然有请求债务人清偿债务的权利,但行使权利的方式应当在法律规范之下,不能采用催收打债务人父母的电话进行威胁、侮辱等行为;
2、债务人应当及时履行义务,避免父母遭到不合法的骚扰、侮辱和威胁,若债务人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
一、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二、遇到暴力催债的解决办法如下:
1、遇到暴力催收时,及时收集催收人暴力行为的证据,不仅短信、电话录音、视频录像、聊天记录等,向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
2、催收人使用语言侮辱,甚至恐吓威胁等非法方式催收,借款人认为威胁到自己正常生活、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及时报警处理;
3、未经许可的个人信息擅自曝光在网络或者其他公共场合的,借款人将这些侵犯个人隐私的证据收集起来,到法院起诉对方。
-
父母是否可以通过村委会联系催收?
358人看过
-
信用卡催收说已联系村委会上门是真的吗
227人看过
-
催收通知村委会合法吗
301人看过
-
缓刑犯是否与村委会取得联系
337人看过
-
网贷催收骚扰村委会违法吗
247人看过
-
信用卡催收联系家人是否犯法
367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信用卡逾期催收联系村委犯法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3-03-30其实这只是一种催收的手段,给持卡人施加压力,让持卡人害怕,以此达到催收的目的,金额大的上门是正常的,但上门也不需要过分担心,现在是法治社会催收也不会乱来。信用卡欠款在5万以下,属于普通的民事信用卡纠纷,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持卡人只要合理跟催收或者银行沟通就可以,如果逾期后有接听相应的催收电话,而且有相应的还款行为,那么面临起诉的风险是很小的,顶多也就是会面临催收的压力,以及上门了解情况的困恼。根据相
-
催收找到村委会联系父母合法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1-12-16催收不违法,只有暴力催收违法。应当尽快还款,这样就没有催收困扰了。逾期未还或者是在两次催款后仍然不还款的,就会起诉当事人了。首先在进行多次催款后,当事人仍旧不还款,就会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过人民法院审判后,如果当事人仍然不还款的,案件就有可能移送公安机关侦查,正式立为刑事案件。在公安机关侦查后,将案件送至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
-
网贷会给村委会发催收函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3-12-14网贷逾期说寄催收函到村委会可以和对方取得联系,然后协商处理。当然了,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尽快的还款,这样,网络贷款平台也就不会催款了,比如说可以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款来还贷。
-
催收打紧急联系人电话合法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1-12-14如果银行催收人员打的是持卡人申请信用卡时填写的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只要不形成骚扰,就合法,如果银行催收人员打的是持卡人的其他亲戚朋友的电话,那就不合法。
-
支付宝催收联系家里人违法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3-06-04支付宝催收联系家里人是否违法需要根据催收的手段来进行具体判断,若多次发送恐吓或者其他信息以及打电话,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则属于违法行为。 《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