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确债务人的欠条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无明确的债务人,就不知道具体的欠款人是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二十条他人在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或者借款合同上签名或者盖章,但是未表明其保证人身份或者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通过其他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出借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欠条合法的条件
1、借条的书写人一定要由借款人书写,而不是由贷款人书写。这样可以防止借款人以贷款人擅自书写内容为由,拒绝承认借条的有效性。
2、借条尽量简洁明了,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比如:a借b一万元。这样的语言无法明确是谁向谁借钱,应当用“借给”而不是“借”,没有明确方向性。
3、不要书写借条的原因关系。比如:因为什么原因向你借钱,这个与借条本身无关,如果加入就可能产生附带条件的借贷民事行为,导致借款人引用该条件进行抗辩。
4、尽量附带借款人和贷款人的身份证号码。体现在借条中,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确认借条当事人的过程。因为,有时候某些人的日常用名与其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不同的,如果借款人是用化名或小名和你交往和书写借条的,那么,该借条的签名就存在重大瑕疵。
5、最重要的是借款人的签名一定要亲眼所见。如果借款人利用他人之手来签署名字,就会导致借条失去证明力,因此,不要接受已经书写好的借条或事后书写的借条,必须要求借款人当面书写借条。
6、借条本身必须是一张完整的纸,不能是撕过或裁剪过的纸张。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借款人分几次偿还借款,每次偿还就书写在借条的下部,最后,贷款人把下部撕去,否认借款人前面几笔还款的事实,将借款人告上法庭,要求其全额偿还。借款人以借条有撕去部分作为抗辩,最后被法官结合其他证件采纳借款人,判决贷款人败诉。
-
借条债权不明如何确认债权?
427人看过
-
如何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
422人看过
-
两个人一起打的借条如何确认债务人
116人看过
-
债权转让未通知债务人如何确认无效
161人看过
-
如何确认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
383人看过
-
家庭共同债务如何明确认定与划分
164人看过
欠条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重要凭证,通常由债务人书写,载明欠款人、债权人、欠款金额、还款期限、利息等事项,并由债务人签字确认。 在欠条中,应当注明借款用途、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以避免日后产生争议。需要注意的是,欠条应当是合法有效的,并且... 更多>
-
如何认定及免除债务的确认新疆在线咨询 2021-11-10确认免债: 1、免除是无因行为; 2、免除无偿行为; 3、免除无特定形式; 4、免除是处分债权的行为。 债权人免除部分或全部债务的,债权债务部分或全部终止,但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拒绝的除外。
-
债务人怎样说明欠条无效甘肃在线咨询 2023-10-18(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写的借条 (二)明知对方借款用于非法活动的 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但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行为。法院查明,出借人明知个人借款用于赌博、贩卖假币、贩卖毒品、走私等非法活动而借款给他人,其借贷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对行为人还要处以收缴、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三)违背真实意愿的借条 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
非善意债权转让如何确认债务人的债务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1-10债务人无偿转让债权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价值的不合理低价转让债权,导致债权人债权无法实现的,可以视为非善意债权转让。 债务人非善意转让债权,影响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
-
认定为无法清偿全部债务的标准如何确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51、无法清偿全部债务的认定标准为:公司的全部债务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此时债务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七条 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 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
-
如何判定银行转债务无效?在印章上注明用于确认债务无效是否有用?山西在线咨询 2021-11-23在印章上注明确认债务无效一般没用。债务符合法律规定无效的,自始无效,即使当事人不注明,也无效;债务不符合法定无效的,即使当事人注明无效,仍然有效。债务是否无效取决于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