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地位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7-01 02:51:47 135 人看过

一、什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序言中写到:“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当前现行宪法是八二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二、宪法的地位

宪法的地位即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基于此地位,宪法具有下列作用:

1.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宪法的内容

宪法的内容包括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为保持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法律规定的行使解释宪法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0日 20:3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宪法的依宪治国具体是什么
    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宪治国做出了重要的论述。“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2023-06-03
    437人看过
  • 如何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呢?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以下特征:一、宪法的内容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二、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复杂。宪法有什么作用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用1、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3、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3-07-22
    394人看过
  • 宪法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宪法》中法治国家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行使,所以,法治国家有时又称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应该具备下列特点: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专门化的法律职业。挂靠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所谓挂靠在我国是指由个人或者个人合伙出资购买车辆,车辆购买人为了交通营运过程中的方便,将自己所有的车辆登记为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名下,以该单位的名义进行运营,并由挂靠者向被挂靠单位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的车辆运营方式。挂靠的基本特征有:1、存在名义车主与实际车主之分,挂靠车辆名义上是被挂靠单位的,但实际所有权人是车辆购置人,即车辆实际为运营人自己所有;2、车辆由挂靠人出资购置,被挂靠单位不是挂靠车车辆的出资购买者;3、被挂靠单位不具备所有权四项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4、名义车主不参与经营、对因车辆运营而获取收益不享有权利;5、车辆挂靠人与车辆挂靠单位
    2023-07-20
    221人看过
  •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宪法的基本法地位主要体现在: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法律效力方面,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普通法的基础,是所有公民、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严格。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所有国家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民主政治的现实,规定国家的基本任务和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原则、国家政权组织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宪法和法律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宪法与法律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文化形态。都是国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内容都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以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来确认和保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
    2023-07-11
    307人看过
  • 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法?
    宪法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之所以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它所规定的都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2)宪法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并影响着宪法的具体内容。(3)宪法的效力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宪法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1)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宪法巩固和维护国家权力,确认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合宪性,确立了巩固统治者地位的根本制度和政治秩序,调节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和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规范着国家
    2023-04-24
    230人看过
  • 国家经济在宪法中的法定地位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支持鼓励、支持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说法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说法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3、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2023-07-07
    409人看过
  • 宪法基本原则在宪法中的地位
    我国宪法学界公认的宪法基本原则有四个:人民主权原则,分权原则,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它们之所以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因为作为宪法制定的依据它们是宪法其它原则和各种宪法规则产生的基础,是整部宪法的主心骨。世界各国宪法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对这些基本原则都是予以确认的,一部宪法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基本原则都将是不完整的。周叶中教授认为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彻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莫纪宏教授认为是宪法原则决定了宪法,而不是相反。宪法基本原则贯穿于宪法始终,对整部宪法及宪政都有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例如人权原则并不只适用于公民权利一章,它对总纲、国家机构各章都有指导作用,它要求国家的一切政策、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都要保障人权,与其说个人自由权是一个法律救济办法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政府权力的问题。分权原则也不仅仅适用于国家机构一章,分权本身就是保障人权的产物,
    2023-04-24
    104人看过
  •  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否在宪法中明确规定
    该段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的根本制度得以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是属于人民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根 本 制 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其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紧密相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即国家计划和管理经
    2023-09-04
    337人看过
  •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我国宪法属于什么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一、2020年中国修订宪法都修改了哪些内容?第三十二条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
    2023-03-19
    191人看过
  •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一、人大代表的任期为几年人大代表的任期为5年。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持下选举产生。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四川省选举法实施办法一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及地区所辖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当地驻军选举产生。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和驻川部队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市辖区(简称县级,
    2023-06-23
    99人看过
  • 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是什么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宪法的根本政治原则是什么?(一)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二)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三)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作为人享有和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四)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人治的否定。《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023-08-01
    278人看过
  • 宪法对我国的地位影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的地位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法.一方面,宪法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征,即:宪法与一般的法律一样,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都取决于经济基础并服务于经济基础,都是行为的准则,具有国家强制力.另一方面,宪法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法律的特殊性;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最基本的国策.第二,在地位上,宪法是最高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第三,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它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的一般法律都不得抵触宪法.第四、在规范上,宪法是根本的行为准则.虽然其他的一般法律也都是行为准则,但宪法乃是各政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第五,在修改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一般法律的程序更为严格.总之,宪法是国家
    2023-07-04
    132人看过
  • 宪法是怎样的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2、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3、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原则一、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原则1、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法治原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
    2023-08-18
    485人看过
  •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是哪一个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也是我国1982年宪法的第三个修正案。在这个修正案中,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就是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了宪法,其第十三条修正案规定: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转变为国家的政治目标,或者更准确地说,转变为国家的宪政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决定,从此,从治理国家的模式上说,告别了我国数千年的人治模型。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依法治国是1999年3月15日写入宪法的。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中华人民
    2023-08-01
    12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都具有什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6-12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 2、法律依据《宪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 为哪些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4-08
      根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因为: 第一,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而依宪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宪法至上。这就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的法律地位。同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统一的市场规则,更需要统一的法律制度。保持法制统一,首先要保持法律体系内部
    •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浙江在线咨询 2023-07-12
      1、在内容上,宪法限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规则和国家规则的一些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这是就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较,普通法律的内容只牵涉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问题,相对于整体而言只是局部性的社会现象和法律关系。 2.当然,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只是确定社会规则和国家规则的基本定原则。就其内容而言,既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对所有问题都加以罗列,也不可能对每一事项都作出具体而详尽的限定。
    • 什么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6-11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 依法治国是根据什么规定的宪法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21
      宪法。党的十五大(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