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虚假诉讼?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7 22:23:50 284 人看过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当前一些地方民商事审判领域虚假诉讼案件激增,虚假诉讼分布的案件类型逐年广泛,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不仅严重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诚信,也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一、虚假诉讼的现状分析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为获取非法利益,伪造证据、捏造案件事实,虚构民事法律关系等方式提起诉讼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各种机制中最为权威、最有效的途径,是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但总有少数不法分子恶意向法院提起诉讼,骗取法院裁判,侵害他人利益。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现象较为普遍,且有日益递增现象。据某地法院调查,近90%的办案法官表示接触到虚假诉讼案件,80%的法官表示该类案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为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各级人民法院纷纷制定规章制度,如最高人民法院自2013年先后下发《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人民法院严格审查各类虚假诉讼的紧急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清查以房抵债等虚假诉讼案件的意见》;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针对省内各级法院受理民间借贷案件数量、涉案标的额均大幅上升,这其中混杂着一定数量的虚假诉讼的实际情况,近日出台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法院严格防范、严厉惩治虚假民间借贷诉讼

二、虚假诉讼案件的特点

虚假诉讼极大降低了民事诉讼制度的性能和效用,使民事诉讼这一保障社会安定的最后公权力救济手段面临着巨大冲击,也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和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法治取决于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法院的公信力摧毁公众对法律的信任,也就摧毁了法治的基础。大力惩治虚假诉讼,已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共识,有学者甚至呼吁将虚假诉讼单独入罪。制度效益的最大发挥不在于事后惩戒,而在于事前的识别和预防。惩治虚假诉讼的前提在于有效识别虚假诉讼,只有准确而有效地发现虚假诉讼,才能对症下药,形成强大威慑力。

《关于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列举了六种可能存在虚假诉讼、应当特别注意的案件,值得法官警惕。从司法实践来看,虚假诉讼主要发生在民间借贷纠纷、夫妻离婚及财产纠纷、企业破产、分家析产、遗产继承、房屋买卖纠纷等领域,主要方式表现为虚构债务和当事人、伪造证据、捏造案件事实等形式。法官对容易发生虚假诉讼的案件和存在虚假诉讼嫌疑的案件要采取特别审查措施,在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予以特别关注。以笔者审理的一起刘某诉某村委会餐饮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为例,由于笔者之前接触过此类涉嫌虚假诉讼的案件,故特别注意对该案真实法律关系和案件事实的审理,经过仔细询问双方当事人和调查取证,果然发现该案为虚假诉讼,系刘某与村委会某干部串通,通过村委会干部多签单的形式虚构债务,想通过骗取法院调解书获得不当利益。

由于虚假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双方恶意串通后虚构的,因此在诉讼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异于正常案件的表象特征。一是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一般存在亲属、朋友、同学等特殊关系,他们容易达成攻守同盟;二是从原告提起诉讼的依据来看,原告起诉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不合常理,证据的真实性难以确认;三是从当事人之间的配合情况来看,原、被告配合默契,对另一方诉请的事实与理由轻易自认,双方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诉辩对抗;四是从当事人出庭情况来看,有的当事人从不到庭参加诉讼,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代理手续也可能伪造,委托代理人对案件事实陈述不清;五是从案件的审理期限上看,虚假诉讼多发生在简易程序中,审理的天数明显较少;六是从案件的结案方式上来看,一般以调解方式结案,且调解协议的达成和履行异常容易。有时候某一虚假诉讼案件呈现一种特征,有时候综合出几种特征,法官要善于甄别、判断。

三、虚假诉讼的识别与预防

虚假诉讼具隐蔽性强、可预测性差等特征,如何识别和预防虚假诉讼,对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法官要进一步提高素质,增强办案责任心,提高取证、查证、认证及心证的能力和水平,恪守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当事人的陈述和提交的证据,对案件事实和法律关系进行去伪存真,透过迷幻的现象看清诉讼纠纷的本质,如此才能有效识别和预防虚假诉讼。具体而言,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虚假诉讼嫌疑的,可责令当事人接受法庭调查或必须到庭参加诉讼,追加利害关系人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要求证人必须出庭,强化对当事人调解协议的实质性审查等。

应当看到,由于社会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诚信缺失,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规避、转嫁风险的利益需求增加,虚假诉讼形势仍然严峻。虚假诉讼发生的形式多样、发生的环节多样,发生的动机多样,要识别和预防虚假诉讼并非易事,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法官更不能无所作为。法官要提高对虚假诉讼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察言观色,强化调查取证力度,使法律事实尽量接近客观事实,加大对虚假诉讼的惩治力度,才能使虚假诉讼无生存土壤、无立足空间。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0日 06:2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遗产继承相关文章
  • 如何识别虚假会计凭证
    伪造会计凭证的目的一是隐瞒利润,偷逃税款制作假凭证来虚增成本。如假造工资表等增加成本支出。或是将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中不能报销的发票,变换成可报销的汽油、修理、印刷费等发票。一、伪造会计凭证的目的一是隐瞒利润,偷逃税款制作假凭证来虚增成本。如假造工资表等增加成本支出。或是将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中不能报销的发票,变换成可报销的汽油、修理、印刷费等发票。二是为了完成本年度利润指标作假凭证来虚增利润。如随意开具销货发票,编造虚假销售,从而虚增应收账款。三是开具各种假发票套取现金,用于支付各种不合规的开支。四是将国有资金转化成投资兴办的有个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从中牟取利益,而制造假凭证。五是为形成小金库或小团体私分公款制造假凭证。二、虚假凭证的特点一是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日期、数量、单位、单价、品种、规格、收款人、填写不规范,或干脆不填写,金额一般某个整数,收款单位印章不清楚等特点。二是日期与发票
    2023-05-04
    298人看过
  • 如何识别股东虚假出资
    发起人虚假出资,即发起人故意所为的使其出资外表与其实际出资状况不相符合的欺诈行为。如何认定发起人虚假出资呢?笔者试举一例(下文简称李某虚假出资案)结合本文加以分析:某市安洁装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洁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由李一、李二、李三三兄弟于2012年8月18日出资设立,李一出资50万元,李二以一辆价值40万元自有奥迪轿车出资,李三出资10万元,上述出资由与李一关系密切的中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并出具证明。后因有人举报,某市工商局对安洁公司进行了调查并查明,李一的50万元始终没有缴纳到公司账上,中庸所仅凭李一提供的支票存根和银行进账单等做出资金到账的验资证明,根本没有对这些会计凭证的真实性进行调查核实;李二的轿车也没有办理所有权移转手续,由其继续使用,中庸所凭李二提供的轿车到货单验资,没有调查核实;李三的10万元出资款已经足额存入公司账户。最后,某市工商局认定李一、李二虚假出资并进
    2023-02-18
    495人看过
  • 虚假诉讼和虚假诉讼罪的区别
    1、虚假诉讼包括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恶意诉讼的仅为一方当事人。2、虚假诉讼是原、被告双方恶意串通;恶意诉讼一般不存在合谋的情形。3、虚假诉讼侵害的是第三人合法权益,恶意诉讼侵害的是诉讼对方的合法权益。4、虚假诉讼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恶意诉讼是民事和行政处罚。一、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是什么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如下:1、当事人恶意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2、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恶意诉讼是当事人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的诉讼行为。如果法院处理不当,不仅会侵害当事人的个人利益,还会影响司法的权威和声誉。二、利息算入本金是否算虚假诉讼可能会构成虚假诉讼罪。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利息作为本金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诉讼行为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会构成虚假诉讼罪。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与夫妻一方恶意串通,
    2023-03-05
    154人看过
  • 虚假诉讼如何撤诉
    一、虚假诉讼如何撤诉虚假诉讼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不得撤诉。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前三款行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二、虚假诉讼罪的最新规定有哪些(一)《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3-04-24
    146人看过
  • 虚假诉讼如何起诉
    搜集证据,证明对方是虚假诉讼,然后向作出判决的法院起诉。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民事案件会变成刑事案件吗民事案件不会直接转化为刑事案件。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诉讼参与人因违反诉讼、执行程序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这种刑事案件并不是民事案件的转化。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发现有犯罪行为的可以直接移送有关部门进行侦查。如果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不履行调解书影响被拘留吗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
    2023-02-28
    117人看过
  • 别人虚假诉讼我应如何处理
    搜集证据,报警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前三款行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2023-04-14
    85人看过
换一批
#遗产继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遗产继承规定: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民法典删除了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并且规定了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 更多>

    #遗产继承
    相关咨询
    • 如何诉讼虚假诉讼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23
      法律明确规定虚假诉讼罪,针对的是民事诉讼。 法院一经发现故意以虚假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可以裁定驳回起诉或裁定驳回诉讼请求。 对于行为人主观恶意较大,严重干扰司法公正和审判秩序的,法院可以做出一万元以下罚款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的决定。 以虚假事实提起行政诉讼,不构成虚假诉讼罪,但是以虚假事实提起行政诉讼,根据其诉讼请求不同,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其他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 虚假诉讼如何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07
      1、在民间借贷、离婚析产、以物抵债、劳动争议、公司分立(合并)、企业破产等虚假诉讼高发领域的案件审理中,要加大证据审查力度。对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要适当加大依职权调查取证力度。 2、涉嫌虚假诉讼的,应当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有关案件事实接受询问。除法定事由外,应当要求证人出庭作证。要充分发挥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有关当事人和证人签署保证书规定的作用,探索当事人和证人宣誓制度。
    • 别人虚假诉讼我应如何处理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5-27
      搜集证据,报警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
    • 如何鉴别有借条的虚假诉讼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8-13
      当前,理论界对“恶意诉讼”有较多的论述,但鲜有对虚假诉讼的讨论。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却是有区别的。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有其共同的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都存在过错或恶意,其行为均具有违法性。 2、行为人均以侵占他人财产或获取非法利益或使他
    • 什么叫虚假诉讼?如何认定虚假诉讼?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11-17
      以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碍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虚假诉讼犯罪。虚假诉讼罪的犯罪构成:1。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或恶意,其行为违法;2、行为人以民事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手段隐蔽;3、行为人非法目的的实现取决于法院的审判权和执行权,诉讼的合法外衣被行为人恶意利用;4、行为人追求侵占他人财产或者获得非法利益或者使他人受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