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一个复杂的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还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抵制纳税,必然侵犯税务人员的个人权利。其犯罪对象包括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和依法应征的税务人员。这里的税是除关税外的国内税收。这是税务人员也限于依法征收国内税务的员工。这是抗税罪区别于走私罪。妨碍公务罪和其他犯罪的重要标志。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税收法规,以暴力、威胁方式不纳税的行为。.抗税罪表现为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税收法规主要指《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如果行为没有违反税收法规能构成抗税罪。如果没有纳税义务的个人用暴力阻碍税务人员征税,客观上可以拒绝他人不缴税,但其行为违反的不是税收法规,不能以抗税罪处分。
2、抗税罪以暴力、威胁方式拒绝纳税的行为。这是抗税罪和逃税罪的根本区别。暴力是指犯罪分子袭击他人的身体,或者使用殴打、伤害、捆绑、禁闭等其他强暴手段,足以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的行为。恐吓是指犯罪分子威胁他人,达到精神强制。手持凶器威胁,威胁加害报复,揭露隐私,破坏名誉,加害亲属等威胁,根据本条,行为者实施暴力,威胁方法不缴纳税金的行为可以构成抗税罪。当然,根据本法第3条的规定,如果情节显着没有轻微危害,就不认为是犯罪。如果行为者拒绝缴纳税金的行为不是上述暴力。威胁方法实施,以不能成立的各种理由为借口抵制,或者消极不缴纳税金等不构成本罪。主要部件。本罪的主体是依法承担纳税义务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个人和公司,本条没有明确规定公司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但是,从本条的立法精神和防税罪和逃税罪的联系来看,防税罪的主体必须与逃税罪相同,包括负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负纳税义务的公司。单位犯本罪的,由其直接负责的主管和直接负责人承担刑事责任。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直接故意知道负有纳税义务,故意抵制纳税,用暴力、威胁方法公开拒绝纳税。非法获利的目的。如果行为者没有这样的主观故意和非法获利的目的。则不构成抗税罪。
-
犯罪中止:如何判断团伙解散是否构成犯罪中止?
274人看过
-
如何判断故意伤害罪犯是否构成犯罪
223人看过
-
如何判断侵犯商业秘密是否构成犯罪
200人看过
-
如何判断扒窃构成犯罪?
449人看过
-
手机丢失后,如何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454人看过
-
共同犯罪从犯的认定:如何判断从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
444人看过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按照是否直接参与犯罪,从犯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帮助犯。... 更多>
-
盗窃犯罪过程中,如何判断是否属于中止犯罪?江苏在线咨询 2024-11-08在盗窃过程中,如果行为人自行放弃犯罪行为,则可以认为其已经中止了犯罪行为。犯罪中止可以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和实行阶段的中止。预备阶段的中止是指在行为人准备偷窃时,他突然放弃了犯罪计划;实行阶段的中止则是指在行为人正在偷窃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停止了犯罪行为。 犯罪中止还可以按照中止的程度进行分类,包括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消极中止是指行为人在完成盗窃行为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犯了盗窃罪会判多久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6如何判断是否构成盗窃罪是很多涉及到盗窃这一问题的人最大的疑问,本文就此为您介绍,并且为您介绍犯了盗窃罪会判多久,当然,具体如何还需要根据的具体案情进行分析判断、结合证据材料才能确定。一、如何判断是否构成盗窃罪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自然人。 2、犯罪的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3、犯罪的客体:受刑法保护的财产性的权利 4、犯罪的客观方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公私财物秘密地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
-
抗税罪可否构成单位犯罪河北在线咨询 2023-05-09抗税罪可以是单位犯罪。 本罪的主体,是依法负有纳税义务和扣缴税款义务的人,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单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但从法律的立法精神以及抗税罪和偷税罪的联系来看,抗税罪的主体应与偷税罪的相同,既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也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 单位犯本罪的,由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 因此,抗税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法律依据】
-
如何从犯交通肇事罪的构成方面判断?台湾在线咨询 2022-05-19交通肇事罪的四大构成要件:⑴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司法实践中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⑵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对事故后果的发生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因过于自信轻信能够避免。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这是交通肇事的原因,同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还必须造成重大事故,导致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⑷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公共安全。
-
如何判断遗弃的家庭成员是否构成犯罪台湾在线咨询 2021-08-24遗弃行为必须达到情节恶劣程度的,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情节是否恶劣是区分遗弃罪与非罪的一个重要界限。根据司法实践经验,遗弃行为情节恶劣是指:由于遗弃而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被害人因被遗弃而生活无着,流离失所,被迫沿街乞讨的;因遗弃而使被害人走投无路被迫自杀的;行为人屡经教育,拒绝改正而使被害人的生活陷一危难境地的;遗弃手段十分恶劣的(如在遗弃中又有打骂、虐待行为的)等等。综上所述,按照《民法典》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