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法人辞职后应采取哪些措施
1.带齐资料到公司注册地所管辖的工商部门办理执照变更,受理后5-10个工作日后领取新法人代表的执照;
2.带齐资料到质量监督管理局办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变更,受理后2-3个工作日后领取;
3.到税务部门变更登记证,这里涉及到一个股权转让的个人所得税的问题,需要向地税部门申报和缴纳所得到股权的股东的个人所得税,还有必须出具新股东和法人的新验资报告。
4.最后变更公司基本户,变更公司法人的预留在银行的印鉴和公司资料。
二、辞职和辞退的区别是什么
1.含义有区别。
辞职即辞去职务,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的行为。
辞退是用人单位解雇职工的一种行为,是指用人单位由于某种原因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措施。
2.行为的发生主体不一样。
辞职是劳动者提出的,属于劳动者的主观行动。
辞退是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的,属于劳动者的被动行为。
3.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区别。
辞职是用人单位对职工有暴力或威胁行为强迫其劳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或职工根据自己的选择,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辞退是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企业内部规章,但未达到被开除、除名程度的职工,依法强行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处理措施。或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和职工的情况,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一种措施。
4.行为发生的程度不一样。
辞职是中性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协商一致的结果。
辞退是用人单位强制与劳动者解除合同的一种行为。
三、直接离职不辞职的后果会是什么
直接离职不辞职的后果如下:
1.用人单位可能以此为理由克扣工资;
2.社保转移需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或离职证明,无相关证件可能无法办理;
3.住房公积金提取需要离职证明,不解除劳动合同就没有离职证明;
4.未解除劳动合同可能下一家公司不能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可能新单位带来风险。
-
4个月工作后辞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479人看过
-
辞职后公司拖欠工资,可以采取哪些维权措施
132人看过
-
辞职未提前告知,公司有权采取哪些措施?
275人看过
-
职工遭到无故辞退,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56人看过
-
员工提前辞职影响生产,公司会采取哪些措施?
387人看过
-
公职人员失踪后应该采取何种应急措施?
441人看过
-
举报后,犯罪嫌疑人是否被采取措施,司法机关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措施台湾在线咨询 2022-01-20举报后,犯罪嫌疑人是否被采取措施,司法机关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六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
-
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拘传、采取哪些强制措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训诫训诫,是以批评教育的方式指出行为人行为的违法之外,并责令加以改正或不得再犯的措施3。2,以便以此约束行为人并防止妨害行为继续发生的强制措施、拘传拘传,是指人民法院派出司法警察依法强制有关诉讼参加人到庭诉讼的措施、责令退出法庭责令退出法庭,是对于违反法庭规则的人,由司法警察强制其离开法庭、罚款、拘留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有以下几种:拘传,以防止妨害行为继续进行的措施。4、罚款罚款、拘留拘留,是指依
-
员工被辞退后公司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补偿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08据你所述,第一,请最好收集第一、二项的证据。第二,对辞退处分若不服,赶紧找单位处理,未果立即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仅仅是要求对方给予经济补偿,也应立即找单位补偿,如果不成处理,仍应申请仲裁。 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
-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应采取哪些措施救济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22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告知劳动者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应采取哪些措施广西在线咨询 2023-01-15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百五十户以上的; (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