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交通事故和工亡能双赔吗
北京交通事故和工亡能双赔。依据最高院《人损解释》、《工伤保险条例》,法律并没有禁止受害人采取“双赔制”,而且两种法律关系所赔偿的结果相距甚大,因此受害人可以继续按《工伤保险条例》主张权利。《人损解释》第3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二、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标准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标准是: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
三、工伤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冲突吗
工伤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并不冲突。
工伤赔偿是基于工伤保险关系,而交通事故赔偿是基于侵权法律关系,二者并不冲突。
如果是因交通事故受伤,但同时也属于工伤的,受伤者可以要求对方按交通事故责任,赔偿相应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等,如果构成伤残的,还可以根据具体的伤残等级,要求赔偿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
-
交通事故和工伤死亡双重赔偿标准,交通事故赔偿的流程是哪些?
418人看过
-
工亡交通事故双赔
310人看过
-
职工发生交通事故工亡和交通事故双重赔偿吗
378人看过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赔偿标准有哪些,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赔?
285人看过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和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判刑赔偿标准一样吗
462人看过
-
死亡赔偿交通事故
123人看过
死亡赔偿金,又称死亡补偿费,是死者因他人致害死亡后由加害人给其近亲属所造成的物质性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 死亡赔偿金赔偿是受害人因人身损害死亡,家庭可以预期的其未来生存年限的收入因此丧失,家庭成员在财产上蒙受了消极损失。按照损害赔偿法原理,消... 更多>
-
交通事故有人死亡,交通事故刑事责死亡赔偿金赔不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2-07-24一、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怎么计算 1、概念:死亡赔偿金是指在受害人因遭受人身伤害失去生命的情形下,由赔偿义务人给予其家属的一定赔偿费用。 2、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残疾赔偿金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
-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如何计算,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2-01-19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分为四大块:对照一下数字就出来了。一、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及年限: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但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 (一)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上述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抚养人生
-
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计算方法,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四川在线咨询 2022-01-181,在城镇生活一年以上应当按照经常居住地的城镇户口标准获得赔偿,赔偿医药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及死亡赔偿金等。 2,医药费以实际支出为限,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3,被抚养人的必要生活费,按照当地居民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
-
工伤死亡与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一样吗, 交通事故赔偿标准是否一样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4工伤死亡与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不一样。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交通事故一般是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赔偿,最高限额12万,不足部分由责任方分担。《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
-
交通事故死亡一人, 一次性赔偿标准是多少,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标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14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原则处理,即应当按13年的标准进行赔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2、第三十五条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