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等于借款金额乘以利率乘以期限。借款利率由双方约定,双方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计算个人借款利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如果双方在借款合同或借条中约定了利息利率的,在计算利息时即按双方约定写明的利率计息。约定的利率可以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法律对上限进行了限制,超过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息4倍的部分无效。另外,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如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不予保护。在借款时将利息扣除的,应当按实际出借款数计息。
(二)双方在借款合同或借条中没有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确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若干意见》第8条规定,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在实际案例中,到底是否支付利息,法院有自由裁量权,判决支付利息或不支付都是有法律依据的。
(三)个人借款中,当事人双方可以明确约定无息借款。如果约定了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者未约定偿还期限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借款的,出借人可以要求偿付催告后的利息,利息计算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进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应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
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利息计算方式
266人看过
-
个人借款利息:理解与计算
410人看过
-
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借款利息
293人看过
-
私人借款利息有哪些计算方式
182人看过
-
借款利息结算计算方式什么
322人看过
-
怎样约定个人借款利息,借款人还款的期限如何计算
403人看过
借款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也可以指当事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合同也是一般的民事合同,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律以及相... 更多>
-
个人借款利息纠纷有哪些,个人借款利息怎么计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1一、个人借款利息纠纷有哪些(一)借款时没有写借条。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当事人仅以口头承诺的方式来约定借款事实,而没有写借条、借据等书面借款协议,借款人到期不还钱,出借人一般无充分证据证明借款及利息事实,诉讼时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二)书面约定借款,但对利息没有约定。如果借条中没有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一般情况下法官都认定为无利息约定,理由是既然以书面形式约定了借款,而在书面约定中无记载利息的约定,
-
怎样认定个人间借贷利息计算,个人借贷利息算法四川在线咨询 2021-11-04个人间贷款利息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有效,利息按当事人约定的金额计算;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没有利息;协议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也可以根据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
-
个人借款利息如何计算借款利息应注意什么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8-25利息=本金×天数×利率。有的明确约定了利息,有的就没约定利息,有的仅仅口头约定了利息,还有的约定不明确等情况经常出现,也有人把利率约定不明作为利息约定不明来处理。事实上,“利息”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支付的货币报酬,合同法规定的利息是贷款人给予借款人的一种权利。
-
个人逾期还款的利息计算方法有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1-11-10借款逾期利息,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 贷款人可以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 约定了借款期间的利率,但没有约定逾期利率,贷款人可以主张借款人从逾期还款之日起按借款期间的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
-
私人之间借款的利息计算方法及法律规定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09根据现行法规,关于个人借贷所约定的利息,利率上限可以适度超越银行利率,但最高值不能超过同类型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基数)。若超出这个限度,超过部分利息将不受法律保护。 民间借贷行为通常分为有息借贷与无息借贷两类。在公民之间进行的生产经营性质的借贷活动中,利率水平可以适当地高于日常生活性质的借贷利率。但是,对于日常生活性质的借贷利率,上限不能超过同类型银行贷款利率的两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