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5:02:59 445 人看过

自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自诉案件的审理不收取诉讼费,这项规定带来一些弊端:

一是不应当立自诉案件而应当立民事案的,当事人非要立自诉案件;二是自诉人起诉不慎重,不管被告人的身份是否真实、基本证据是否存在,草率立案;三是符合立案条件的,自诉人漫天要价,不利于审理工作的开展,特别不利于调解;四是经其他机构或民间调解解决的案件,又到法院起诉,增加法院工作量,引起诉累。

二是自诉案件二审可以调解,导致当事人跟法院讨价还价。被告人本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无论怎样做工作,就是不赔,等一审判决后,上诉到二审法院时作赔偿,就可能导致二审改判。这样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就是再公正,也会被撤销,起不到判决的实质意义,并使审判工作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刑诉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20天内结案,但对于自诉案件来说,20天的期限难以审结。因为自诉案件的情况是多变的,常常双方当事人经调解达成了协议,后来又后悔了,再一次开庭审判,时间已过20天。有时完全符合适合简易程序规定的案件,因审限的原因不得不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3日 04:1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自诉相关文章
  • 浅谈当前审理刑事自诉案件中的两个与证据有关的问题
    刑事自诉案件是由自诉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控诉,由人民法院直接立案并审理的案件。由于这类案件的诉讼主体,控诉方式及受理机关本身的特殊性,有关证据方面的问题,就成为案件受理中经常遇到的突出问题。对此如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必将在司法实践中引起混乱。针对当前审理中遇到的查证难、认证难的主要问题,有人撰文提出,对刑事诉讼法关于被害人有权对公安机关、检察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公诉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的规定,违背了诉讼经济原则,加大了人民法院的工作难度,该项规定应予取消;并提出,将轻伤案件均作自诉处理,加大了审判难度,应凡轻伤案件均由公安机关立案审查,由公安机关书面说明不需侦查的,作为刑事自诉案件处理,否则应由公安机关侦查后按公诉案件处理;同时提出,对作为自诉案件处理的还要严把立案关,对证据不足的,不予立案。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1.证据与受理问题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告诉才处理
    2023-06-11
    132人看过
  • 刑事自诉案件审判监督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刑事自诉审判活动监督,是检察机关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新课题。建议尽快制定程序合法、监督有效、制约有序、体系完整的自诉审判活动监督法律法规,将检察机关对法院自诉审判活动的监督正式立法确认。一、监督范围1、自诉立案监督。告诉才处理的三类案件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八类轻微刑事案件。司法实践表明,公安与法院因主客观原因及管辖认识上的误解,对案件管辖相互推委,将该属于法院立案管辖的自诉案件不予立案,直使公民诉求无门,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家庭的不稳定,损害了法制的统一和司法机关形象。应当对自诉进行立案监督。2、自诉审判活动监督。主要是对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情况,即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处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程序是否合法,是否有恶意诉讼的监督。二、监督原则1、事后监督原则。从自诉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看,有不对等控辩式诉讼与平等胜负式诉讼的兼容性。它与民事、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所以,对
    2023-06-11
    336人看过
  • 企业破产案件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建议
    一、企业破产案件的基本情况2007年1月—2012年8月,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法院共审结了11起企业破产案件,解决债务8652万余元,涉及职工3000余人,切实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力支持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破产案件的审理情况看,当前破产案件的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申请破产的主体多为债务人。这些破产案件中,绝大部分是债务人申请的破产,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的案件仅1件。二是国企破产比例较高,尤其是国有老企业破产的居多,受国家法律及政策的影响,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退出市场舞台。11件破产案件,涉及国有企业的有9件,占81.8%.三是破产案件工作量大,法律关系复杂,审理周期长。绝大部分破产企业是经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企业,破产清算中资产的清理、评估,债权、债务的调查、确认等工作难度大。破产案件的审理不仅涉及企业与其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各类合同关系,还有其与工商、
    2023-04-29
    215人看过
  • 什么是当前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审理工作重视不足,审理力量相对薄弱。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绝大多数存在着严抓问题核查,对审理工作重视度不足的现象。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违纪案件查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中央巡视组进驻之后,查处力度更加彰显。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地区公司及基层单位纪委专职审理人员普遍较少,力量相对薄弱。2.审理人员思想滞后,与案情复杂不相适应。当前,国有企业违纪案件性质上的贪婪性、手段上的智能性、领域上的弥散性以及规模上的群体性等一些特征日益突显。纵观国有企业各级纪委办案人员中,大部分为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对业务流程、相关规定了解不多,工作程序不规范、办案证据不足、定性量纪把握不准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审理人员思想存在滞后性,老同志“吃老本”,新同志“吃书本”,对违纪案件呈现的新问题应变能力较差,导致审理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节奏,案件质量也相应受到影响。3.专业化
    2023-07-21
    258人看过
  • 办理自侦案件在适用取保候审时存在哪些个问题
    一是取保候审条件弹性大,操作中带有随意性。由于自侦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很难预测其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采取取保候审难以保证不发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自杀、串供、毁证等影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情况。二是管理落实不够,防范难以到位。一些活动能力很强的职务犯罪主体通过暂时获得的“自由”,给侦查活动、审理起诉工作设置障碍。三是办案时间长,办案节奏松弛。由于取保候审的时限可长达十二个月,缺乏时限上的压力和紧迫感,容易形成“立案一阵风,侦查马拉松”。自侦案件复杂,阻力大、困难多,为确保案件质量,应慎用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需着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慎用取保候审。实践中,检察机关在侦办共同犯罪案件、窝案、串案时有四难,即发现难、侦破难、取证难、制服犯罪嫌疑人难。特别是对多种罪名、适用数罪并罚法律条款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要慎用取保候审,以保证使案件顺
    2023-05-04
    224人看过
  • 审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认定责任困难对当事人在向法院起诉时,没有提供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或者事故认定书没有对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进行认定,法院如何来确定当事人的责任有较大的困难,只能根据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进行裁判。《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原来规定的责任认定书修改为事故认定书,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交警部门也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且对事故认定中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当事人不得再提起复议。这一调整,把事故责任认定作为一种证据材料,最终由法院来审查确认。但在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难题。比如,法院觉得责任认定明显不妥,能否提请交警部门进行重新认定,还是由法院直接对当事人的责任作出认定?由法院直接作出认定,由于法官并未目击现场,且不是交通事故认定的专业人员,存在不少困难,在一般情况下,仅凭现有案卷材料很难将原责任认定推翻。但提请交警部门进行重新鉴定,似乎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另外,不少当事人在诉讼中仍然按交警
    2023-04-11
    485人看过
  • 处理抢夺罪案件存在的问题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1、犯罪数额难以确定,造成抢夺犯罪分子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对抢夺罪的处罚分别确定了三个量刑幅度,即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这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都是以抢夺物品价值的大小来衡量的。而抢夺犯罪分子长期流窜作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被害人又较少报案,造成很多抢夺犯罪分子被抓获后存在侥幸心理,对其犯罪事实拒不供认,即使其供述了多次抢夺犯罪行为,由于无法查找到受害人,被抢物品的实际价值无法核实,很难对犯罪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2、抢夺致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法律规定的打击力度不够。刑法对抢夺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该怎么定罪处罚没有明确规定。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对该问题作出司法解释之前,各地法院对该严重犯罪行为的定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依靠法
    2023-06-11
    222人看过
  • 审理自诉案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由于刑事诉讼法对审理自诉案件规定得比较原则,而自诉刑事案件的情况又比较复杂,因此,我们把一些司法实践中审理刑事自诉案件应该注意的问题列举于此。(一)法庭审理后,对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自诉案件的处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在起诉时符合立案条件的自诉刑事案件,在法院受理后经法庭审理,案件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这些案件的处理,可以在宣布休庭后,人民法院自行调查核实,或者要求当事人补充证据。经法院自查,或当事人补充因证据,仍然无法查清事实的,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三项的规定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二)自诉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每被宣告无罪,对自诉人的民事赔偿的处理。人民法院受理刑事自诉案件后,经开庭审理,认定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对自诉人的民事赔偿诉讼请求,应当同时在判决书中作出处理并制作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只有在为了防止刑事案件的审判过分迟延时,才能在刑事案件
    2023-06-11
    416人看过
  • 关于自诉案件的立案审查问题
    当前,审判实践中,对自诉案件的立案审查不细致、不严谨,造成不够立案条件的案件按自诉案件予以立案,而一些具备了立案条件的案件又久拖不立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立案时,没有科学地掌握不同类型自诉案件的立案标准,没有按不同类型的自诉案件的立案条件进行审查,而是仍然按照传统经验所确定的自诉案件一般立案条件进行审查。笔者认为,对自诉案件的立案审查,把好立案关,应在把握自诉案件的一般立案条件和三种不同类型的自诉案件的特殊条件下,进行审查。1、首先要进行审查有无明确的被告人,有无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案件是否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等立案的一般条件。对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符合上述一般条件,即可立案。但对于刑诉法第170条第2、3项规定的自诉案件,仅有一般条件还不足以符合立案审查的标准。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在立案审查时,还必须审查是否是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所特别规定的八类案件。对于公诉
    2023-06-11
    348人看过
  • 减刑假释案件审理方式的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
    (一)减刑假释案件审理方式的现状据初步统计,2007年至2009年,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全部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基本上不用听取罪犯的意见,三年间听取申请减刑假释罪犯意见的总共只有6件。而在这三年间,检察院对监狱减刑假释建议提出不同反对意见的只有3件。此外,北京某中院2007年至2009年受理的减刑假释案件分别为2164件、2198件、2342件,裁定不予审理的分别为4件、7件、6件,除2007年有5.8%的案件采用听证程序外,其余案件均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综上,目前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特点有:一是书面审理是主要的审理方式,整个审理过程比较封闭;二是罪犯没有参与审理程序,无法发表意见;三是法院依赖监狱等执行机关提供的书面材料审理,无法详细了解罪犯的减刑假释情况,对减刑假释案件的裁定更多的是履行一种审批手续,近三年减刑假释案件的裁定驳回率分别是0.3%、0.2%、0.2%;四是检察院未能充分发挥
    2023-04-22
    194人看过
  • 审查起诉职务犯罪案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审查起诉职务犯罪案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审查起诉职务犯罪案件存在的问题:审理难度越来越大。按照刑诉法54条的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二、职务犯罪的危害(一)犯罪的直接后果十分严重由于职务犯罪都是具有一定权力的人员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且这些人手中握有权力,能直接地、从表面上看来是合法地犯罪,因此犯罪比较容易得逞,这更会助长犯罪心理,实施更大的犯罪。近几年,我国职务犯罪一年比一年多,要案涉及的犯罪数额一年比一年大,都说明了这一问题。象胡长青、成克杰等罪犯贪污的数目之大令人震惊。职务犯罪直接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二)职务犯罪毒化社会空气,腐蚀人
    2023-06-03
    251人看过
  • 对刑事自诉案件若干问题研究
    一、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了三类刑事自诉案件,第一类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第二类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第三类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了对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应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规定了对被害人直接向法院起诉的第二类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于其中证据不足、可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第三类自诉案件要求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解释》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了对证据不充分的自诉案件,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起诉,或者裁定
    2023-06-11
    206人看过
  • 刑事自诉案件执行问题是什么
    刑事自诉案件执行由相关机关负责,判处有期徒刑的由监狱负责处理。人民法院对自诉人提起诉讼的案件,必须根据立案的条件进行审查,主要查明有无明确的被告人。有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案件是否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能否交付法庭审判等。审查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应当开庭审判;对缺乏罪证的,如自诉人提供不出补充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自诉人明知有其他共同侵害人,但只对部分侵害人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视为自诉人对其他侵害人放弃告诉权利。判决宣告后自诉人又对其他共同侵害人就同一事实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共同被害人中只有部分被害人告诉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他被害人参加诉讼。被通知人接到通知后表示不参加诉讼或者不出庭的,即视为放弃告诉权利。第一审宣判后,被通知人就同一事实又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不受限制。一、
    2023-02-18
    184人看过
  • 刑事案件是否存在合并审理
    刑事案件是否存在合并审理?存在。(一)合并审理的具体规定1.不同法院间的合并审理在西方国家和地区,在审判程序启动之前,案件的合并审理问题主要是以牵连管辖的形式出现。牵连管辖解决的是如果多起案件涉及不同法院,最终如何确定由某一具体法院进行合并审理的问题,这其实是合并与分案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通常,大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密周详的规范合并审理的立法。但在我国,司法解释中对此的规定却极为简陋。具体体现是2012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3条:“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对于刑事案件合并审理作出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通过这一司法解释可以看出:首先,该条规定承认了案件合并审理的存在。《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3条赋予了我
    2023-04-29
    299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自诉
    相关咨询
    • 抗诉案件的审理范围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啊?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02
      这位朋友,我来给你说一下,抗诉案件审理范围吧, 对于抗诉案件的审理范围,理论界或实务界均存在不同看法。多数观点以及审判实践中通常的做法是:抗诉案件的审理范围应围绕抗诉的内容进行审理。抗诉内容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理由不一致的,原则上应以检察机关的抗诉书为准。[2]对此,《若干解释》也作了相似的规定,该解释第33条明确将抗诉案件审理范围限制在“抗诉支持当事人请求的范围内审理”。上述通行的做法,用通俗的说法
    • 在民法总则中刑事案件审判的时间问题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2-14
      1、刑事案件有追诉时间期限。 2、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刑事案件有追诉时间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 刑事诉讼法对上诉案件处理方式存在问题,会不会重新审理和判决?
      湖北在线咨询 2023-02-13
      如判决存在问题,会重新审理和判决。反之则不会重新审理和判决。《刑诉法》对上诉案件的处理方式的规定: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
    • 刑事申诉公开审查存在问题是怎样的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01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增强办理刑事申诉案件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办案质量,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等有关法律和规定,结合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开审查是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根据办案工作需要,采取公开听证以及其他公开形式,
    • 抢夺罪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2-28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犯罪数额难以确定,造成抢夺犯罪分子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 2、抢夺致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法律规定的打击力度不够。 3、抢夺中使用暴力如何定性问题。 4、抢夺罪重刑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