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租赁合同后, 如果国家在合同有效期内要求征用房屋, 则被征用人和房屋征用部门需要按照他们之间签订的补偿协议进行赔偿。如果协议中未约定对承租人的补偿的,可由出租人与承租人协商,合理地确定补偿给承租人的数额。
在签订租赁合同后,如果国家在合同有效期内要求征用房屋,则被征用人和房屋征用部门需要按照他们之间签订的补偿协议进行赔偿。如果协议中未约定对承租人的补偿的,可由出租人与承租人协商,合理地确定补偿给承租人的数额。
租 赁 合 同 中 的 房 屋 征 用 如 何 处 理 ?
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途径解决。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来解决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因此,处理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时,可以尝试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房屋租赁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行为,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在签订租赁合同时,双方应当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二条
因征收房屋造成搬迁的,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向被征收人支付搬迁费;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产权调换房屋交付前,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向被征收人支付临时安置费或者提供周转用房。
第二十三条
对因征收房屋造成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根据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停产停业期限等因素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五条
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
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
土地租赁合同征用问题
173人看过
-
延迟退房:如何应对未到期租房合同的退房问题?
200人看过
-
提前解约的租客如何应对房屋租赁合同问题
447人看过
-
租赁合同续签问题应对策略
185人看过
-
未到期租赁合同解除,赔偿问题详解
390人看过
-
未到期终止的租赁合同赔偿问题:民法典如何规定
165人看过
房屋产权调换是指拆迁人用自己所有的房屋与被拆迁人使用的房屋进行交换,被拆迁人则不再拥有该房屋的所有权。 房屋产权调换通常适用于拆迁补偿安置的情况,拆迁人需要给予被拆迁人合理的补偿,而房屋产权调换是一种常见的补偿方式。 在房屋产权调换中,拆迁... 更多>
-
房屋租赁合同到期后,如何解决延期问题?河北在线咨询 2024-12-04在房屋出租到期时,可以签署一份延期的补充协议来延期租期。原合同仍然有效,但租期会发生变化。如果租金或其他内容也需要变更,可以一并约定。但是,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如果超过二十年,超过部分将无效。因此,如果在签署延期协议时遇到任何问题,不要慌张,可以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多帮助。
-
合同期内租赁合同未到期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03你这首先涉及转租的问题,如果未经业主同意,你是不能擅自转租的,一经发现,业主可随时解除与你的租赁合同。其次,业主和你之间的租赁关系,和你和铺主之间的租赁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如果铺主合同未到期不租,你可要求他承担违约责任,但对于业主那边,你需履行和他的租赁合同,不能以铺主那边的事由对抗你对业主的租金交纳义务。
-
有关租赁定金合同对租赁合同有效性的问题浙江在线咨询 2024-11-20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八条,当事人可以在租赁合同中约定一方向对方支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如果租赁合同已经成立并产生法律效力,那么在合同中明确标明的定金、押金或租金等事项具有法律意义。如果租赁合同未能生效,或者尚未生效,那么所支付的定金将无法获得法律认可和保护。 然而,如果双方已经正式签字确认并在合同中明确标明了定金、押金或租金等事项,即使租赁合同尚未生效,所支付的定金也会产生法律效力。此外,如果虽
-
问租赁合同到期为何租赁到期要20年?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08《合同法》第214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因此,房屋租赁合同包括续订房屋租赁合同的最长期限均为20年。相关知识补充:①房屋租赁合同期限最长20年,是指当事人每次签订的租赁合同所约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并非指数次签订租赁合同或者数份租赁合同的总租赁期限不能超过20年。②房屋租
-
租赁合同未到期提前解约的违约责任问题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11-18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和第五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如果未能在合同到期前提前解约,将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对于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