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2、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3、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4、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
5、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
一、仍未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还要给抚养费吗
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
(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读的;
(3)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
二、子女抚养费由谁承担
1、由父母双方协议
父母通过平等自愿协商,就抚养费的有关问题达成明确具体的协议,不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的,应予准许。但是,协议应当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得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为了防止父母双方损害子女利益的发生,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根据双方的经济状况、能力、子女的需要、当地的生活、教育水平等进行审查,如果协议不利于子女的,就不应准许。
2、由人民法院判决
双方协议不成,或者其协议不予准许时,应由人民法院从保护子女合法权益、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出发,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依法做了判决。
-
法律规定中,离婚抚养费按年给咋写咋规定的
337人看过
-
离婚法律规定应给子女多少抚养费
215人看过
-
法律有规定离婚是子女抚养费的前提吗
441人看过
-
离婚要怎样规定法律的抚养费的支付时限
291人看过
-
子女抚养费和抚养权的离婚法规
233人看过
-
法律规定离婚后抚养费应该怎样给付?
82人看过
孩子抚养费的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 更多>
-
法律规定离婚最低抚养费800?四川在线咨询 2023-02-18法律规范并没有规定婚最低抚养费为800元,只是规定了抚养费的支付比例,原则上来说,有探视权的一方若是月收入4000元,那么法定最低比例是800元。但如果有孩子抚养权的一方,明确表示对方可以不支付抚养费的,那么不管月收入是多少,都是不用支付抚养费的。
-
离婚的法律规定怎样对付抚养费西藏在线咨询 2023-08-30付不起抚养费的,可以与对方协商适当降低抚养费,如果无法协商的可以起诉至法院申请适当降低抚养费的数额;如果支付方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了,可以要求免除支付抚养费,如果支付方因为犯罪在服刑的,可以申请暂时免除支付抚养费的义务。 如果抚养费降低了也无力支付且不存在上述可以免除支付费用的情形的,则只能以其他财物折抵孩子的抚养费。
-
离婚后孩子归谁抚养,法律规定的抚养费是多少青海在线咨询 2022-04-27孩子的抚养权双方协商,一般本着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处理,如果孩子较小,随母亲可能性大.如果是两个子女,一般父母各抚养一个,孩子十周岁以上,随父或随母生活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不抚养孩子一方有探视权,同时需要支付抚养费,一般以实际收入的20%-30%为限.可以要求一次性支付.负担两个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
-
女儿抚养费怎么算离婚法律规定女儿离婚的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3-18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离婚后的父母子女
-
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离婚时要到抚养费的抚育费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28离婚后要求增加抚育费的条件是: (1)具有抚养费支付义务的父或母有给付能力; (2)出现原定抚育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等法定情形; (3)其他法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