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8 08:00:42 328 人看过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是中国民法特创,世界上没有先例,亦不可能有来者。

其次,中国民法中创设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时设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为,这本来就是错误的。现在学界的观点基本趋向于适法行为,即不一定是合法行为。可参见各权威教材,对此问题均有详细论述。

第三,民事法律行为应为法律行为,在世界其他国家均表述为法律行为,它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与它相对的是事实行为,此无意思表示要素。这两者的上位概念是法律上的行为。

第四,在规定为法律行为的国家中,均将此作为适法行为或其他表述,但是都没有将其视为合法行为。

因此你所的:民法中创设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时设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为,因此与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区别开来,但是为什么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又存在因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而无效这种情况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这种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与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

若我们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不将法律行为当成合法行为,就不可能产生你说的矛盾问题。

好在现在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在民法典草案中,已经修改了现有法律的说法。等民法典通过后,人们将从新审视此问题。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13日 07:4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民事法律行为相关文章
  • 民事强制执行法律关系
    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执行文书的规定,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执行文书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依法应由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它们一经确定,义务人即应自动履行。如拒不履行,权利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提出申请的权利人称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被申请人,又称被执行人。申请人是胜诉的一方,被申请人是败诉的一方。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民事强制执行法律关系是指强制执行程序中,执行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以及执行当事人彼此之间的一种法律关系。强制执行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强制执行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执行机关、债权人和债务人。三者之间,均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亦称之为执行法律上的地位。债权人与执行机关的关系称为申请关系,即依据执行依据行使强制执行请求权,启动执行程序。执行机关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干
    2023-06-06
    86人看过
  • 票据行为:关于公示催告制度
    所谓公示催告,是丧失票据的人在丧失票据后申请法院宣告票据无效,而使票据权利和票据相分离的一种法律制度或法律程序。《民事诉讼法》第18章共6条对公示催告程序作了规定。《票据法》第15条第3款规定,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公示催告制度在实施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公示催告程序终止后,法院民事判决之前,付款人能否应权利申报人的请求付款问题。由于民事诉讼程序没有完结,法院没有作出民事判决,真实票据权利人到底是谁并不清楚,付款人此时不应予付款。但付款人并不知道票据被公示催告过并进入民事诉讼程序而善意付款的,付款人免责。权利申报人也不宜转让票据。笔者认为,实务中可由法院暂时控制票据,或封存票据,或提存票据金额,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第二,关于法院除权判决公告之日早于票据到期日的,付款人是否付款问题。一般认为,
    2023-06-06
    223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3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是什么(一)一般成立要件1、当事人。即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在单方民事行为中,存在一方当事人即可;在双方民事行为中,需要有双方当事人;在共同行为中,需要有两方以上当事人;在决议行为中,需要有某一组织的成员或内部机构参与表决。2、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3、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标的的确定,指关于标的表示须达到能被具体认定的程度。认定标的确定与否的时点,通常为行为成立时。标的可能,指标的在客观上须具有实现的现实性。(二)特殊成立要件特殊成立要件是成立某一具体民事行为除一般条件外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1、在有因行为,原因欠
    2023-03-19
    364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
    1、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2、民事行为是与事实行为相对应的概念。事实行为是指不具有意思表示内容,但按照法律规定,在客观上引起了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拾得遗失物的行为、发现埋藏物的行为等。法律敎育网3、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别是:(1)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2)民事行为根据当事人意思表示产生法律效力,事实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3)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相应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2023-06-08
    92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为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一、销售员接私单坐牢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没有法律条文说必须让业务员与客户签订合同的,这只是公司的一种委派工作,合同的签署,有很多原因,签完合同后,也只是公司间承担法律责任。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只有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二、合同有效成立具体的条件有哪些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的合同有效。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如下:(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所谓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是指合同主体据以独立订立合同并独立承担合
    2023-04-04
    273人看过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怎样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其他行为经追认后才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判断标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否属于一心智健全,有两种判断标准:(1)依据自然人的意思能力(认知能力)来判断。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设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解并能预见其后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确认和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基础,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取决于其意思能力的
    2023-02-27
    447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更多>

    #民事法律行为
    相关咨询
    • 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制度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04
      民事诉讼关于回避制度,1)回避申请均应通知或送达受到回避申请的法官。被声请回避之法官,对于该声请得提出意见书,并告知其同意回避或者告知其不同意回避的理由。如果其同意,毋庸裁定,应即回避;如不同意或者不予答复,由接受申请的法院或者其上一级法院就回避申请做出裁判。(2)对申请回避的裁判,可以不经过言词辩论。因此,无需传唤当事人亦无需传唤被申请回避的法官。被声请回避之法官,不得参与该裁判。(3)裁判决定
    • 关于限制民事行为的法律规定有什么?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2-28
      《民法典》是这样规定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
    •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民法总则的规定有哪些
      陕西在线咨询 2021-08-12
      民法总则承担着保护我国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以及调整民事关系的任务,也就是说它是公民社会生活的“总规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别制定以及补充了民法通则、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又多次修改了婚姻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4
      【回避制度】第一,回避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第二,回避方式和程序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
    • 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
      河南在线咨询 2021-03-29
      《民法典》第十九条【未成年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