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如果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如果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改判、撤销或者变更;如果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如果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改判结果为维持原判,生效判决的结果为二审改判。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2、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3、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生效判决又称“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法院就诉讼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决定。按诉讼案件的性质,分为生效的刑事判决、生效的民事判决、生效的行政判决等。
生效判决具有下列情况:
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超过上诉、抗诉期限的判决;
2、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不准上诉的一审判决;
3、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
4、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
5、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或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
4.二审改判维持原判,生效判决法律效力如何?
生效的二审判决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权威。一旦被二审法院改判维持原判,该判决即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应当根据判决内容履行相应的义务,任何违反判决的行为都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同时,生效的二审判决也具有普遍约束力,对于后续的同类案件具有法律指导意义。因此,对于当事人来说,应当认真对待生效的二审判决,遵守判决内容,尊重司法权威。
根据二审改判结果,原判决的认定事实错误或适用法律错误,以判决、裁定方式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法定程序处理。对于生效判决,当事人应当遵守判决内容,尊重司法权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条【判决宣告后发现漏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后又犯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
维持原判是否为二审判决的最终结果?
149人看过
-
操场埋尸案二审维持原判,二审判决有哪些结果
393人看过
-
维持原判:上诉案件的最终结果
52人看过
-
二审判决:终审结果
350人看过
-
二审判决生效后怎么维持原判
487人看过
-
诈骗罪二审维持原判多久出结果
174人看过
-
二审一审二审审判结果怎么是依然维持原判台湾在线咨询 2021-11-18因为判决只有在事实认定不清、错误和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况下才会改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变判决;(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送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明事实后改判;(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
-
-
判决二审维持原判需要什么手续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8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三)原判决,还是不服的;(九)违反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六)
-
维持原判的判决是在二审还是一审判决中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0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如果二审法院判决维持原判,二审法院判决生效时原一审法院判决生效。 按照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法院判决于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后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因此,一审法院的判决于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的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后生效。
-
再审维持二审结果,如果不服判决怎么办?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10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再审维持原判后,当事人就不能再次申请再审。也就是说这时制度内的救济措施已经竭尽,但是可以寻求一些制度外的救济,比如说向法院、检察院或者人大、政协等的申诉或者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