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犯与紧急避险如何区分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22 10:11:46 107 人看过

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并未将受胁迫而为的一切造成损害的行为都认定为胁从犯而以共同犯罪人论处,而是视其社会危害性区别对待的。在行为人受到的胁迫是直接威胁到本人或者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险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应作为胁从犯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界限就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如果是因为受人胁迫,为了保护自己的某种利益,而对第三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且这种损害大于其所欲保护的利益时,则属于胁从犯。例如,某甲为了使白己免遭某乙的伤害,在某乙的胁迫下,将某丙开枪打死,则显然超出了紧急避险的范畴,而构成胁从犯,因为一般而言,生命权是大于健康权的。然而,如果某乙威胁某甲如不开枪将某丙打死,则将某甲打死,某甲在这种情况下开枪将某丙打死,是否构成胁从犯呢?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某甲同样应当构成胁从犯。因为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就在于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即为了保护一个合法利益而损害的另一合法利益,既不能大于,也不能等于所保护的利益,否则就构成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避险过当是因受人胁迫导致的,则行为人构成胁从犯。由于生命权的价值在刑法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如果某甲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损害某丙的生命,则当然构成胁从犯,但是可以考虑其受胁迫程度较大而对其免除处罚。

一、什么是胁从犯

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这里的被胁迫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在精神上受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强制。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没有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因此仍应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胁从犯仅包括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不包括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形。

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仅是不完全自愿地、而尚有选择的自由,否则,如果行为人的身体完全受到外在的暴力强制,完全丧失了选择行动的自由,可以认为为不可抗力或者紧急避险而不负刑事责任。

对被胁迫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即开始被胁迫、不情愿地参与犯罪行为,但后来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好处,而非常积极地、自愿地继续参与犯罪者,不能仍然认为还属于胁从犯,综合全案,可能就是从犯甚至主犯了。

二、什么是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的要件

(1)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紧急危险。如果人的行为构成紧急危险,必须是违法行为。

(2)所采取的行为应当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

(3)所保全的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

(4)不可超过必要的限度,就是说,所损害的利益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紧急避险不负法律责任。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在发生与其特定责任有关的危险时实行紧急避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1日 12: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紧急避险相关文章
  • 紧急避险与无因管理
    区别:1、它们在行为时间上就不同,显然无因管理在一般时间下也可以进行的行为紧急避险则是在正在发生危险时所进行的行为;2、行为实施的结果也不一样,无因管理是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但是他不同于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会损害到他人一定权利的,是牺牲了部分利益来避免更大的损失发生。无因管理体现的是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紧急避险是指当事人虽然明知道采取紧急措施会使他人的利益或者公益遭受损失,但因不可抗力无法避免,只有采取紧急措施保全自己安全。紧急避险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客观特
    2023-06-13
    152人看过
  •  民事责任与紧急避险
    该段内容讲述了紧急避险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紧急避险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实施这一行为的人将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另外,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如果紧急避险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那么实施这一行为的人将承担民事责任。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紧 急 避 险 的 民 事 责 任 是 什 么 ?紧急避险是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指在面临不可预见的危险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规定,紧急避险所侵害的他人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
    2023-09-12
    96人看过
  •  紧急避险与机动车责任
    该段内容讲述了机动车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的相关规定。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紧急避险措施,通常情况下不承担责任,由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此,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应该尽量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机动车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紧急避险措施,通常情况下他们不承担责任,而是由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紧急避险责任划分及限度问题紧急避险是一种法律原则,它允许在某些情况下,个人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而采取行动,即使这意味着违反其他法律或道德规范。然而,在确定紧急避险的适用和限度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首先,紧急
    2023-08-25
    209人看过
  • 从业人员有紧急避险的权利
    什么是紧急避险紧急避险,又称“紧急避难”。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一种。特点是在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为了保护某种较大的权益,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损害另一较小的权益。因而不构成犯罪,行为人也不负刑事责任。成立条件为:(1)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危险的损害。(2)客观上具有正在发生的真实危险。(3)迫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4)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危害。中国刑法的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有八大权利:(1)知情权,即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
    2023-02-25
    417人看过
  • 紧急避险知识
    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其成立的要件有:1、必须遭受现实的危险。现实的危险包括:自然力量产生的危险,如洪水、地震等;机械、能源设备产生的危险,如飞机故障、油库自燃等危险;动物侵袭造成的危险;人为原因造成的危险等。如果实际并不存在着危险,由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善意地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因而实行了所谓紧急避险,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避险。假想避险的责任,适用对事实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即危险迫在眉睫,合法权益正处在危险威胁之中,如不实行紧急避险,危险立即会转化为现实危害,使有关的合法权益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尚未到来或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就是避险不适时。例如,海上大风已过,已经不存在对航行的威胁,船长这时还命令把货物扔下海去,这就是避险不适时
    2023-06-13
    292人看过
  • 简析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客观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主观特征是,认识到合法权益受到危险的威胁,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而实施避险行为。可
    2023-06-11
    280人看过
  • 如何认定紧急避险中不当避险行为?
    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对于紧急避险是否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人民法院应当综合危险的性质、急迫程度、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权益以及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因素判断。紧急避险采取措施并无不当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限度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紧急避险人的过错程度、避险措施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原因力大小、紧急避险人是否为受益人等因素认定紧急避险人在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害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律师补充:紧急避险需要满足的条件,一般可以从避险起因、避险时间、避险主体、避险对象、避险意图、避险限度等条件综合来看,缺一不可。一般要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认定构成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的时间:危险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对合法权益形成了紧迫的、直接危险。紧急避险的意图:行为人对正在发生或即将的
    2023-05-06
    76人看过
  • 紧急避险概念与避险过当的处罚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一样,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紧急避险行为发生不如正当防卫那样多,因此,在刑法修改中,除个别词句的调整以外,对紧急避险的规定基本上未做大的修订。一、紧急避险的概念根据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用其他措施加以避免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权益以保护较大的权益免遭损害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之所以不负刑事责任,是因为,从主观上看,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从客观上看,它是在处于紧急危险的状态下,不得已采取的以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从总体上说,它不仅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在
    2023-06-11
    206人看过
  • 紧急避险吃熊猫犯法吗
    法律综合知识
    一、紧急避险吃熊猫犯法吗面对严重饥饿时食用中国国宝大熊猫,可以被视为紧急避险的一种表现形式。紧急避险所阐述的乃是在面临不可避免,无法避免之危险情境中,为保护更大、更为重要的合法利益,而不得不对相对较弱、次要之合法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生命权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最高尚权益和最根本权利,甚至在极端危及生命的情况下,牺牲其他动物的生命以挽救个人生命,也实属遵循着“损小护大”这一重要法律原则。因此,即使在极度饥饿状况下,为了捍卫自身宝贵的生命而选择食用大熊猫,也是一种必要的紧急避险措施,因而并不符合刑事犯罪的构成条件,无需为此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
    2024-03-23
    56人看过
  • 如何认定是否属于紧急避险
    [案情介绍]1991年7月的湖北,正是天气炎热,农活繁忙的季节。陈某今年承包了5亩旱地,全种上了小麦,赶上今年风调雨顺,虫害少,小麦今年又要丰收。陈某的5亩旱地紧靠在公路边上,公路两边是两排高大茂密的白杨树,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一丝阴凉的希望。这天,陈某割了一亩多地麦子,坐在树荫底下,喝了点凉茶,望望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看地里金黄金黄的麦子,不时地逗逗路边邻居家正在公路上玩耍的两个小孩。突然,陈某看见东边开来一辆黄河牌汽车,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从西边也开来一辆吉普车,速度也很快。这么窄的公路,两辆车速度又这么快,小孩还在路中间,太危险了。陈某脑子里转了这个念头后,即迅速站起,一面奔向小孩,一面高喊让小孩躲开。两辆车马上就要相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陈某疾步奔到小孩跟前,一左一右把两小孩都推进路边的小水沟里,自己也滚到沟里,吉普车也在此刻被黄河牌汽车撞翻。两个小孩都幸免于难,陈某松了一口气
    2023-06-11
    190人看过
  • 什么是紧急避险,紧急避险应符合什么条件
    紧急避险,又称紧急避难,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与正当防卫一样,紧急避险也是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合法利益;客观上,在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时,只能保存其中一个的紧急情况下,法律允许为保护较大的权益而牺牲较小的权益,这种行为最终是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行为,对其所造成的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2023-06-11
    77人看过
  • 紧急避险撞死人
    紧急避险
    生活中,有些时候为了避免自身权益或某种利益遭受损害,很多人都会采取紧急避险行为,从而给第三人造成了人身和财产的损害。这时,紧急避险人必然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1、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进行赔偿。2、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紧急避险措施又并无不当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3、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仍需要按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进行赔偿。总而言之,紧急避险造成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及受害人亲属可要求赔偿相应的损失。倘若协商不成的,受害人可以收集证据资料,到法院起诉索偿,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紧急避险过当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要担责按照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
    2023-03-13
    106人看过
  •  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避险
    现实存在的危险包括多种类型,如自然现象、机械设备、动物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危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正在发生、尚未到来或已经过去、不损害合法权益、保护合法权益、不超过必要限度造成损害。紧急避险是一种选择,但必须是别无选择的方法,以避免较大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现实存在的危险包括自然现象引发的风险、机械设备带来的危险、动物导致的威胁以及人为因素所引发的危险。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对于尚未到来和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采取紧急避险。3.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紧急避险是别无选择的一种选择。4.必须处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紧急避险是采取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是为了避免较大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5.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应有的损害,为有效避免危险而必须损失的合法权益的方式必须以“必要限度”为前提。紧急避险原则紧急避险原则是指在法律上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2024-04-09
    499人看过
  • 2023车辆紧急避险时如何赔偿
    车辆紧急避险时怎么赔偿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第四条约定:“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在使用被保险机动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直接损毁,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人依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对于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各分项赔偿限额以上的部分负责赔偿。”《保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保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前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已经从第三者取得损害赔偿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从第三者已取得的赔偿金额。”车辆紧急避险时该如何做(一)因紧急避险引起交通事故,督促交警部门在事故责任认定中认定引起险情人的事故责任。在因紧急避险引起的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时,应督促交警部门将险
    2023-04-23
    411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紧急避险是刑法规定的一种出罪事由。具体来说其构成要件有: 1、避险人的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不含职业或者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要面对的对其本人的危险); 2、这种危险正在发生; 3、因为不得以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紧急避险要有避险意识,也即... 更多>

    #紧急避险
    相关咨询
    • 胁从犯的概念是指什么,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03
      胁从犯是指在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是我国刑法的独特体例。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主观上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从其内心而言,行为人本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只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暴力威胁才参加了共同犯罪。二是在客观上行为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是其犯罪行为显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
    • 紧急避险与应急避险的区别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30
      一、什么是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区别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
    • 哪些被胁迫犯罪是紧急避险
      福建在线咨询 2023-08-22
      如果是行为人被胁迫犯罪的,直接威胁到被胁迫的行为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并且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小于被胁迫的行为人被威胁的法益的,此时是可以认定为紧急避险的。被胁迫犯罪是否是紧急避险,是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的。
    • 强制紧急避险罪从犯会判缓刑吗?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8-20
      受强制的紧急避险胁从犯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被判刑的,事实上,《刑法》第21条明确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构成紧急避险,在紧急避险的过程中造成损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但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是什么,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是什么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15
      关于紧急避险,刑法是这样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简而言之,紧急避险是为了保全一部分合法利益而损害无关第三人的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当然,紧急避险也不能超过必要限度。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受保护的权益,如果两者相同或者由于避险造成的损害大于所保护的权益,紧急避险就超过必要的限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