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和中止犯的关系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5 14:12:09 321 人看过

从逻辑结构上可以推出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的犯罪中止和第2款规定的中止犯是同一概念。基于这一刑事立法事实,长期以来,刑法学界乃至司法实务界都普遍认为,犯罪中止和中止犯是一样的东西,无非是换个名称而已。对此,《刑法学》作者的观点就颇具代表性:根据这一规定(指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刑法中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理论,我国刑法中故意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很明显的,在这里,犯罪中止等同于中止犯。

依笔者之见,犯罪中止和中止犯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其不同点有:(1)性质不同。中止犯无疑是一种犯罪行为;而犯罪中止不仅不是犯罪行为(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是犯罪中止的两种表现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都不言而喻排除行为的犯罪性),相反地,乃是法律和社会所赞许、支持的行为。(2)法律后果不同。就犯罪中止而言,不存在承担法律责任问题;而对于中止犯则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是从两者性质不同延伸出来的必然结论。(3)存在的范围不同。中止犯只能存在于严重罪行之中,并且只能在犯罪实行和实行后阶段中成立(如前所述);而犯罪中止则可以存在于一切直接故意犯罪之中,并且可以在故意犯罪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成立。二者的联系则在于:中止犯的成立离不开犯罪中止行为,犯罪中止行为是构成中止犯的必备要件之一(这一点在中止犯的成立要件一目中再加以说明)。

把犯罪中止混同于中止犯,其理论上的破绽是显而易见的。以《刑法学》一书的相关论述为例加以说明。《刑法学》一书第十章的标题是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该书第五节的标题是犯罪中止形态,该节第一目标题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第二目的标题是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第三目的标题则是中止犯的处罚原则。直观上就可以看出,这里论述的是同一问题,却使用犯罪中止形态和中止犯两个概念。如果仔细考查一下,还会发现,论者还经常用犯罪中止来替代犯罪中止形态和中止犯。这难道不意味着,在论者看来,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形态和中止犯是同一概念?可是,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既然三者是同一概念,表达同一含义,那么,为什么从头到尾不使用一个概念而替代地使用三个概念?这种在讨论同一问题却偷换概念的做法,不能不表明理论研究上的破绽。

把犯罪中止混同于中止犯,也是现行刑事立法关于中止犯存在于一切直接故意犯罪及其所有发展阶段这一存在严重缺陷的规定在认识论上的根源。因为道理很简单:犯罪中止行为可以存在于一切直接故意犯罪及其所有发展阶段之中。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7日 15:4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中止相关文章
  • 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应当怎样处理
    犯罪中止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二、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但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存在情形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成立犯罪中止的重要条件:一是主动性,即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行为,不是因为客观原因;二是有效性,即行为人不仅放弃了犯罪行为,还有效地阻止了行为可能会导致的犯罪后果的发生。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个条文规定了危险犯,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暴力危险及飞行安全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险犯,它们是因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别危险或者侵害的对象特殊而受到刑罚处
    2023-08-14
    125人看过
  • 问: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二、犯罪中止的特征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中止的及时性这是指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过程中,犯罪一旦既遂,便没有中止可言。故犯罪中止的及时性,对于认定中止有着重要的意义。(二)中止的自动性这是指犯罪分子在自己认为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动地放弃了犯罪,适用这个条件,应注意以下两点:1、中止犯自己认为有可能把犯罪进行到底。即使客观上其犯罪行为不可能进行到底,而他主观上认为是可能进行到底的,并主动把犯罪行为停止下来了,也应该认为是犯罪中止。2、停止犯罪必须是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愿。如果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不可能把犯罪继续进行下去,而不得不停止犯罪,
    2023-06-10
    269人看过
  •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是什么?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特征是怎样的?
    一、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一)犯罪未遂具备三个特征: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二、犯罪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一)犯罪中止具有的四个特征: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还没有形成结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犯罪既遂后自动恢复原状的,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后也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2、中止的自动性即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犯罪意图。3、中止的客观性;4、中止的有效性。犯罪
    2023-04-14
    394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中止”与“中止犯”,中止犯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
    [法律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05修订)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分析说明]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构成犯罪中止必须符合四个要件:(1)时间性,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2)自动性,自动停止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结果发生;(3)有放弃犯罪的客观表现,如果犯罪中仅有后悔之意,并无放弃犯罪或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不是犯罪中止;(4)有效性,指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行为人仅仅消极地放弃犯罪不足以防止结果发生的场合,行为人自动采取积极行动实际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责任: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3-04-22
    290人看过
  • 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是否就属于犯罪中止?
    不一定,犯罪中止要求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往往和犯罪既遂、未遂等停止形态有复合之处,单根据法条的规定是难以准确认定的,需要对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有一个清楚的把握。犯罪中止必须要求你主观上的停止,并且有时还要求你做出截断危险的相应行为。《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4-05-10
    106人看过
  • 犯罪未完成形态与犯罪中止的关系是什么
    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种类:1、预备犯。根据我国刑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预备犯是指在犯罪预备阶段,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的特殊形态。2、未遂犯。根据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未遂犯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的特殊形态。3、中止犯。根据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中止犯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特殊形态。中止犯既可能存在于犯罪预备阶段,也可能存在于犯罪实施阶段。一、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是怎样的?1、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就是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在对犯罪预备处罚的时候,应当对犯罪预备的程度和性质等有关情节进行全面分析,以决定对预备犯是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所谓犯罪预备的程度,是指犯罪制造条件的充足程度。所谓犯罪预备的性质,是指
    2023-02-25
    246人看过
  •  犯罪中止是否可以被视为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中止犯罪可以被视为犯罪构成要件的一部分。对中止犯,无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犯罪构成要件的一部分。对中止犯,无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为犯罪的,依法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是中止犯罪。对中止犯,无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止犯罪是否一定构成犯罪?标题:['2. 中止犯罪是否一定构成犯罪?']在法律中,中止犯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2023-08-23
    500人看过
  • 教唆犯犯罪中止
    教唆犯在实施教唆行为后,在其他被教唆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后,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阻止犯罪结果的,是教唆犯罪中止,如果其个人意图中止犯罪,但未能积极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不能认为教唆犯成立了中止犯罪。教唆犯罪如何认定1、行为人以劝说、授意、收买、利诱、怂恿、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认定为教唆犯罪。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
    2023-08-06
    427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如何认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认定为:1、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有中止犯罪的决意;2、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什么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如何认定的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二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n对于中止犯,没
    2022-07-17
    106人看过
  •  "犯罪预备:中止与犯罪中止的区别及认定"
    在犯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那么他/她可以被认定为犯罪中止。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预备中的中止也属于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在犯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那么他/她可以被认定为犯罪中止。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预备中的中止也属于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预备中的中止属于犯罪中止吗?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在犯罪预备过程中,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属于犯罪中止。因此,犯罪预备中的中止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预备中的中止也属于犯罪中止。对
    2023-08-27
    305人看过
  • 犯罪中止是否需要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征
    犯罪中止要符合下列特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刑法》第24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4-05-14
    220人看过
  • 犯罪中止能否免除起诉,犯罪中止的特征
    一、犯罪中止能否免除起诉犯罪中止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作出不起诉决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二、犯罪中止的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
    2024-01-01
    492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特征有哪些?
    必须是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这是成立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达到既遂状态,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因此,一般认为,犯罪既遂以后自动返还原物或者自动赔偿损失的行为,如盗窃犯在盗窃他人财物后又将窃取的财物归还原主,或者贪污犯贪污公款后又秘密退还公款的,都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只能以犯罪既遂论处。其自动返还赃物的行为只能在量刑时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所谓彻底放弃犯罪,是指行为人彻底打消了继续并完成犯罪的念头,彻底放弃实施自认为可以继续实施并完成的犯罪行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实质性条件,首先,必须要求行为人自认为能够继续实施。其次,认定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还必须要求确实是出于行为人本人的意志而自动放弃犯罪,而不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主客观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一、实体犯罪中止如何认定犯罪中止的认定包括:1.必须是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
    2023-03-05
    93人看过
  •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刑法对每种罪名都做了详细的定义和规定,并进行了刑法罪名解读,本文主要对刑法中的罪名解读进行了介绍。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3-06-11
    48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中止构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更多>

    #犯罪中止
    相关咨询
    • 犯罪中止能算不算犯罪中止
      广西在线咨询 2021-11-09
      中止犯罪构成犯罪。中止犯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对中止犯,无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为犯罪的,依法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是中止犯罪。对中止犯,无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犯罪中止的定义与适用犯罪中止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3-10
      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1.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
    • 员工犯罪劳动关系是否中止
      安徽在线咨询 2023-10-11
      员工犯罪后与单位的劳动关系会中止,任何单位都不能助长职员犯罪的气势,不得录用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职员,对于那些已经被录用但是涉嫌犯罪的,在刑事案件审理结束之前,单位与职员的劳动关系会自动中止,在审理结束之后再决定是否结束劳动关系。
    • 犯罪中止段能认定为犯罪中止吗?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1-12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 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
    • 犯罪未遂的犯罪中止与犯罪中止有哪些区别?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5-24
      1、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 2、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为。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