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员工贪污五千元,在法律上,其行为性质为职务侵占罪(不是贪污罪),本罪的刑事立案标准为6万元。即职务侵占6万元以下的,不构成刑事犯罪。
一、侵吞共有人租金是什么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九十九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
职务侵占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金额是6万元,普通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是2万元。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成立职务侵占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结合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一旦侵占本单位财物达到6万元,就属于数额较大,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条件。如果是普通的侵占罪,即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达到2万元的侵占,即符合立案条件,应当追究侵占人的刑事责任。
二、职务侵占案的最新追诉标准
依据2016年4月1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职务侵占罪定罪量刑数额做出大幅调整:“数额较大”的数额起点为6万元;“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为100万元。
侵占数额达到6万元可以认定为“数额较大”,故,如果员工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司财物达到6万元,公司即可依法报案。
对于公司来说,追究员工刑事责任不是目标,还是应当加强源头治理,从流程上做好风险管控,不给员工职务侵占可乘之机。
三、职务侵占案件立案标准
职务侵占罪具体立案标准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捷,将本公司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涉及占有金额较大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涉及金额巨大的,将处以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没收所侵占的财产。“金额较大”的起点为6万元,“金额巨大”的起点为100万。如职务侵占达到上述金额较大的标准,被侵占人则可依法报警并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对于公司管理而言,追究员工职务侵占的刑事责任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警告内部其他人员,以便更好地整治问题的源头。为了避免职务侵占行为的出现,公司应从流程上做好人员风险管控,不给在职员工任何利用职务之便侵占资产的机会。
-
职务侵占罪不适用民营企业法吗
415人看过
-
侵占罪如何判刑,职务侵占罪的量刑
380人看过
-
私营企业公车私用算职务侵占吗
208人看过
-
求私营企业职务侵占的追诉时长?
202人看过
-
量刑标准:犯职务侵占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126人看过
-
职务侵占判的重吗量刑
223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职务侵占罪适用于民营企业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2-12-08会涉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民营企业员工犯职务侵占罪被抓如何处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2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为已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从法条上可见,职务侵占罪在数额上,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参照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解释,在数额较大规定了“5000至20000元”的选择幅度,在数额巨大上,把10万元作为数额觉得的起点,而且各
-
-
企业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企业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宁夏在线咨询 2022-08-09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5000元至1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这里的数额,应当以累计金额计算。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
-
私营企业员工职务侵占罪怎么定罪江苏在线咨询 2022-06-03私营企业员工监守自盗是职务侵占罪,一般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