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事实是否侵害名誉权?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9 18:41:21 208 人看过

一、公开事实是否侵害名誉权?

公开事实不是侵害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侵害名誉权案件,认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1、侵权人的主观过错

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是一般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权人具备主观过错。

2、存在损害后果。名誉损害,受害人得社会评价降低

精神损失,受害人遭受的痛苦、压抑、忧郁等感情损害。财产损失,受害人财产上的损失。

3、侵害人行为的违法性

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方式主要有侮辱、诽谤和泄露他人隐私。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侮辱行为;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诽谤行为;故意泄露他人隐私,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

4、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两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往往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一种推定,但不应是主观臆断或毫无根据的推测。

二、根据法律规定侵害名誉权怎么取证?

1、侵权事实的有关证据:以文字或音像制品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载体。以口头形式侵权的,提供证人证言或有关证明材料。以其他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证据。

2、侵权后果的有关证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证据。造成精神损失的,提供相应证据。

3、原、被告若为法人,应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4、需委托他人代理诉讼的,提交授权委托书。

三、侵权认定规定是什么?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以事生非”。比如,说某人“是个小偷”,或“是个傻子”等。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的方式有口头和文字等两种方式。其内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如诬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其特征可以称之为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体现为以不当的言词评价、贬低和毁损相对人的人格,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问题)、诽谤(体现为披露、散布虚假事实)、披露其隐私权(体现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护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作为认定毁损名誉的依据,侵权人仅仅只针对被侵权人,而未传播给第三人,并不构成法律上的公开,行为只有公开进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情节严重的,将会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果发生。比如医院未经患者同意,无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或艾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誉受到损害。无论故意或过失,只要侵权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即属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某人的名誉仅仅指公众对其的社会评价,而不是该人对其内在价值的自我评价。因此,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没有造成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则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现实生活当中,对于他人的一些事实进行捏造,并且在网络或者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广泛的散布,很有可能造成他人名誉权受损,因此需要承担侵犯名誉权的责任,但是如果是事实的话,是不属于侵犯名誉权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7日 22:1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一般侵害名誉权与通过网络侵害名誉权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判断某一公民的行为是否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名誉权时,应以其是否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并造成他人人格受损、社会评价降低等事实为标准。一般来说侵害名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要有传播散布行为,传播散布是指将诋毁他人的观念传达给第三人。如果行为人并未向第三人传播散布,而是受害人自己为传播散布行为,则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构成侵害名誉权构成侵害名誉权的四要件:1、受害人确有名誉被侵害的事实;2、侵权人的行为违法;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上述是传统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越来越多,网络名誉侵权因涉及到受害人与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受害人与网站经宫者之间的关系而显得比较复杂。网络名誉侵权不仅具备上述一般名誉侵权的要件,而且同一般侵害名誉权的方式相比
    2023-06-13
    89人看过
  • 侵犯他人名誉是否要公开
    一、侵犯他人名誉是否要公开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其公开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公开事实并不等同于侵害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只有当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诽谤、披露隐私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换句话说,侵权人的行为必须公开进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其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二、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名誉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侵权人的主观过错: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是一般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权人具备主观过错。这种过错可以是故意或过失,无论是明知故犯还是疏忽大意,只要侵权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即属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2.存在损害后果:名誉损害是指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包括精神损失和财产损失。精神损失表现为
    2024-03-08
    423人看过
  • 名誉侵权是否可以由诽谤事实引起?
    行为人并非诽谤的陈述事实行为是不会造成名誉侵权的,名誉侵权需要行为人虚构或者捏造关于受害人的事实,并对其名誉进行损害。《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举报他人犯罪失实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案情]:原告:倪*苏(系被告单位职工)被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倪*苏系江西省上饶县中学的电工。2002年9月10日,上饶县中学综合大楼用电外线由倪*苏接火完成后,大楼用电失常,造成用电设备损坏,损失额为4280元。同年9月27日,上饶县中学向上饶县公安局报案称,倪*苏故意毁坏单位财物,要求公安机关对用电事故进行立案侦查,并追究倪*苏的刑事责任。同月29日,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将倪*苏刑事拘留,28天后被释放而改为取保候审一年。2003年9月12日,上饶县公安局认为倪*苏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主观故意,不构成犯罪,对倪某作出解除取保候审决定和撤销案件决
    2023-07-06
    234人看过
  • 侵害名誉权是否为自诉案件
    一、侵害名誉权是否为自诉案件侵犯名誉权属于自诉案件。当事人提起名誉权诉讼后,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又要求追究被告刑事责任的,应中止民事诉讼,待刑事案件审结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犯罪情节轻微,没有给予被告人刑事处罚的,或者刑事自诉已由原告撤回或者被驳回的,应恢复民事诉讼;对于民事诉讼请求已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解决的,应终结民事案件的审理。二、如何认定名誉权侵权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只要侵权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即属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但如果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没有造成受害
    2023-06-15
    281人看过
  • 名誉权不指名道姓是否会被侵害
    名誉权不指名道姓是会被侵害,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一规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应具有如下法律特征:(一)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当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如某些“纪实”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向的对象,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应当指出的是,侮辱和诽谤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不公开的。公开的侮辱和诽谤并不要求范围很大,即使当着一个人的面,对另一公民实施侮
    2023-02-11
    264人看过
  • 侵害荣誉权和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有哪些
    侵害名誉权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同时,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一、侵犯公司名誉权赔偿精神损失吗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格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只有当侵害名誉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
    2023-06-26
    444人看过
  •  女子裸照被公开是否侵犯其名誉权
    拍摄并公开展示强制裸照侵犯了妇女的荣誉权和平等权。强制猥亵和侮辱妇女罪是指使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对妇女进行猥亵或侮辱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特征包括:第一、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第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拍摄并公开展示强拍裸照侵犯了妇女的荣誉权和平等权。强制猥亵和侮辱妇女罪是指使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对妇女进行猥亵或侮辱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特征包括:首先,这种罪行侵犯的是社会公德和妇女的人格尊严权;其次,这种行为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第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第三、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达到刑事责任年龄,都能成为此罪的主体。第四、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是出于直接故意。 强 制 猥 亵 和 侮 辱 妇 女 罪 的
    2023-09-21
    293人看过
  • 鉴定结论能否侵害当事人名誉权
    [案情]2003年10月,王某收到诽谤其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的匿名信及明信片。王某为查清此事,便向县公安局反映,随后提供了其单位两个科室人员的政治笔记。二个月后,公安局告知初步结论:匿名信及明信片可能是同单位的李某所写。为进一步确认事实,王某又委托律师调取李某档案材料,向市检察院申请字迹鉴定。后经鉴定得出结论:匿名信、明信片均系李某所写。王某遂持结论向法院起诉李某侵害名誉权。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李某申请重新鉴定。历时二个多月后,鉴定结论尚未得出时,王某向法院申请撤诉。撤诉后,李某认为人的名誉是不可随意侵犯的,王某在无确凿证据下起诉李某后又撤诉认输,造成李某极大的名誉损失和精神损失,李某遂又以王某侵害其名誉权提起诉讼。[分歧]对于本案王某的诉讼行为是否构成对李某名誉权的侵害,存有二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王某的诉讼行为侵害了李某的名誉权。虽然法律规定诉讼本身不是一种侵权行为,但诉讼可能导致侵权。
    2023-06-07
    405人看过
  • 质疑他人犯罪是否侵害名誉权?
    原告李某与王某等九被告均系经营客车运输的个体业主。双方在经营期间,由于利益驱动,常为争抢线路、客源之事发生争执。2004年8月,九被告先后向省公路运输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提交了《强烈要求查处以李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的控告材料,要求追究李某杀人罪等罪行。后有关部门接到举报材料后,对原告进行了调查,均未予以证实。原告得知是被告举报、控告后,便以其名誉权受到侵犯而提起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中被告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检举、控告原告有违法违纪行为,也是通过合法渠道,善意向组织反映情况,即使反映的情况不完全真实也不能构成侵害名誉权。且原告也没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及损害后果,缺乏构成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要件,法院遂作出上述判决。
    2023-06-08
    239人看过
  • 失信曝光是否涉及名誉权侵害
    一、失信曝光是否涉及名誉权侵害公示失信被执行人,名誉权肯定是不算被侵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各级法院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告栏等其他方式予以公布,并可以采取新闻发布会或者其他方式对本院及辖区法院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二、如何确立名誉权侵害责任方的法律责任如下确立名誉权侵害责任方的法律责任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就涉及到停止侵权行为,对被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因为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的影响,恢复对被侵权人的名誉,对被侵权人的损失作出赔偿,刑事责任则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
    2023-10-20
    123人看过
  • 侵害死者名誉权是否触犯法律?
    侵犯死者的名誉权违法,自然人死亡后,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名誉权侵犯起诉的主要程序名誉权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民事诉讼,就是打民事官司。民事诉讼的主要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开庭审理、判决,当事人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判决以及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当事人起诉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予以接受并决定立案受理的,应在,7日内通知原告。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在完成审理前的调查、准备工作后,应当按法定程序开庭审理。法院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的,按法定程序申请延长。当事人对一审法院所作的裁
    2023-07-04
    323人看过
  • 质疑“公开宣布逮捕”:“公捕”可能侵害名誉权
    7月19日《人民公安报》载:7月17日上午,天津市召开严打整治斗争第二次公开宣布逮捕大会,对公安机关抓获的100多名严重刑事犯罪嫌疑人依法宣布逮捕。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和各界群众共5000余人参加了大会。逮捕决定宣布后,座无虚席的公开处理大会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应该说,组织召开公开宣布逮捕大会的动机是好的,意在营造强大社会舆论,以震慑犯罪,同时教育广大群众。但动机良善并不就等同于一定无可指责。公安机关掌握一定证据,经报请检察机关批准后,可以逮捕犯罪嫌疑人。但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后,律师可为其作无罪辩护,而法院除可能作出有罪判决外,也可能会判决其无罪。如果一个人先在公捕大会上被宣布公开逮捕,此后又被法院判决无罪,这种公捕就已经对该人的名誉权造成了实际上的消极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所体现的是现代法治理论中的无罪推定
    2023-06-11
    446人看过
  • 造成名誉损害都侵害他人名誉权吗
    有下列情况下具有违法阻却性,不成立对名誉权的损害。一是实施新闻报道和正当的舆论监督。二是行为人引用已经公开的权威报道,并且有理由相信该报道内容真实性的。三是公正评论。四是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行使权利。这四种情况下是免责的一、正当防卫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吗正当防卫的规定是: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对不法行为人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正当防卫构成有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不法行为人的侵害行为,是实施防卫时正在发生的和现实存在的;二是必须针对非法侵害行为人实施;三是正当防卫必须是出于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意图;四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如果没有以上四个条件为前提,就不是正当防卫行为,行为人也不能以此作为抗辩事由,行为人应当以自己名义承担民事责任,而不能以正当防卫作为免责抗辩事由,免除该责任。二、著作权权利限制是如何的著作权权
    2023-06-27
    253人看过
  • 名誉权侵权举报不实是否要承担侵权责任
    一、名誉权侵权举报不实是否要承担侵权责任?举报不实的不需要承担名誉权侵权责任,举报不实不可以告侵犯名誉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根据这一规定,公民检举、控告他人违法是合法的,即使反映的情况不实或者不完全属实,也是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不是侵权行为。二、名誉权侵权的诉讼状怎么写?1、文头。一般写“民事起诉书”或“民事起诉状”。2、列明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是基本的诉讼主体。有第三人的,还要列明第三人。自然人诉讼主体的,要按照“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职业,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的顺序写明。其中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确实不清楚的可以写个大概年龄)住址、联系方式5项是必须
    2023-04-27
    193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实施前通过以开除员工是否侵害名誉权
      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09
      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情况的,用人单位可以合法解除劳动关系,不存在侵害劳动者名誉权,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对此提出劳动仲裁的,用人单位负责举证证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
    • 侵犯名誉权是否要公开进行?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21
      公开审理,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一律由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仍公开进行。 我们国家的案子一般是公开审理的,就是说群众可以旁听,但是涉及到未成年人,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无关人员不能旁听;离婚和商业秘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要求不公开,那无关人员也不能旁听,即不能公开审理。
    • 名誉权被别人侵犯是否同时侵害他人名誉权?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1-20
      不是的。有些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他人的名誉受损,但是有些情况下具有违法阻却性,不成立对名誉权的损害。 一是实施新闻报道和正当的舆论监督。只要内容真实,无诽谤侮辱内容,并且行为人能举证证明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二是行为人引用已经公开的权威报道,并且有理由相信该报道内容真实性的。 三是公正评论。第四是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行使权利。这四种情况下是免责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
    • 名誉权侵权侵权事实应是什么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1-08
      理论上,名誉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人格权又分为物质性人格权与精神性人格权,细化来说,名誉权属于精神性人格权的一种。所谓自然人的精神人格权是自然人对其精神性人格要素的不可转让的支配权的总称。而所谓名誉权则是以名誉(特定人所受到的有关其品行、才具、功绩、职业、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的维护和安全为内容的人格权。
    • 侵犯名誉权的事实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04
      侵犯名誉权的情形如下: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侮辱和诽谤两种情形,侮辱是指行为人故意以语言、文字、暴力等形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隐瞒真相,故意或者过失捏造某种虚假的事实并加以传播。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